1 月 2023
2022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出炉
由香港文汇报发起,大公报、点新闻、中国日报、有线新闻台、明报月刊、香港中国通讯社、香港电台等23家媒体联合主办、55间团体协办的「2022年特区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评选」结果近日出炉。评选活动对帮助政府了解民生所需、社会诉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习近平主席亲临香江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区政府举办系列庆祝活动,市民积极参与,感受欢庆回归的热烈气氛。6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亲临香港,出席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对香港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为香港未来指路引航。 2.领悟贯彻二十大精神写好香港发展新篇章 中共二十大擘画国家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宏伟蓝图。特区政府联同社会各界,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同心协力写好香港由治及兴新篇章。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12月2日至3日在香港为特别行政区管治团队、社会各界人士、中央驻港机构和中资企业代表举办了三场专题讲座,并同与会人士交流互动。 3.成功举行行政长官选举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 2022年5月8日,香港顺利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标志着香港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迈进新里程。原政务司司长李家超于4月7日宣布参选,并取得超过在任选委半数的786份提名,成为唯一取得足够提名的参选人。5月8日选举投票日共有1428人投票,李家超以1416票,得票率超过99%,成功当选第六任行政长官。 4.香港故宫隆重开幕打造文化艺术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今届特区政府锐意推动文化发展,成立「文化委员会」,制订「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落实香港新文化定位,巩固提升香港文化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月3日,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5.兴建全新「简约公屋」 重启私人参建居屋 施政报告提出兴建全新「简约公屋」,未来5年兴建约3万单位,轮候公屋逾三年就可申请,目标是将现时约六年的轮候时间「封顶」,在2026-27年度降至约四年半。另提出2026年度起公营房屋的面积「封底」,不少于26平方米。同时将重启二十年前已经中止的私人参建居屋计划,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 6.东铁线过海段通车机场第三跑道启用 东铁线过海段5月15日通车,成为香港第四条过海铁路,市民无需转车便可直接往来新界东北与港岛,进一步联通维港都会区与北部都会区,促进港深两地进一步融合发展。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于7月投入运作,三跑系统预计2024年完成,将大幅增加机场的整体容量和竞争力,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7.重组政府架构提升管治效率 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2022年5月提交政府架构重组意见,将政策局数目由13个增至15个,并增设3个副司长,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其中包括将运输及房屋局分拆为「运输及物流局」及「房屋局」、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事务局重组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等。方案分别获得行政会议及立法会通过。 8.加强国民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教育局10月份公布初中「公民、经济与社会」科新课程大纲,加强《宪法》、《基本法》、国情以及国家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等,最快于2023年9月试行。施政报告提出要求,由2023/24学年起,教师《基本法》测试扩展至直资学校及资助幼稚园,内容涵盖《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并会拨款予幼稚园举办校本活动,让幼稚园生从小认识中华文化。 9.特首履行宪制职责提请释法维护国安 为确保香港国安法得到完整、准确实施,厘清在港没有全面执业资格的海外律师是否可以参与涉及国家安全案件的法律问题。11月28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履行宪制职责,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国安法释法。12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国安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七条作出解释,有力维护了国安法权威,进一步巩固了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 10. 精准抗疫放宽限制迈向复常盛事连连 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异常严峻。特区政府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采取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抗疫措施,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香港正稳步迈向复常,逐步有序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大力承办各类国际赛事盛会,香港重回世界舞台,活力无限。
大多港人打3针已逾半年 许树昌忧免疫水平下降吁打4针
政府专家顾问、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今日(9日)在一个电台表示,大多港人完成接种第三针已经超过半年,免疫水平开始下降,呼吁市民接种第四针加强剂。 许树昌指近日参与分析医管局的数据,发现已接种3剂新冠疫苗的死亡个案增多。他呼吁长者及免疫系统较弱的高危群组接种第三针3个月后可接种第四针,一般市民就可以相距半年后打第四针。 内地近期疫情升温,许树昌认为,目前内地疫情与香港第五波初期很相似,预计当地疫情会在4至6个月后缓和。
林世雄:紧锣密鼓准备高铁复运先开通往返广州深圳
今日(9日)是香港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后的第二日,也是首个工作日。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当局会监察通关及上班上学对交通的影响,相信可以应付高峰人流。他指,正就高铁开通紧锣密鼓作准备,往返至深圳及广州的班次会最先开通,其他跨省及长途班次则会迟些恢复。 林世雄指,港铁及跨境巴士公司已加强服务,当中港铁加密东铁线班次至每日135班,较疫前每日90班大幅增加,相信可以处理通关及本地交通需求,目前仍有足够容量,到农历新年会按需要再加密班次。跨境码头及机场方面,林世雄表示航空公司及船公司会增加班次,目前往返北京、上海等航点的航班已经增加。 至于高铁,林世雄重申不迟于本月15日复运的目标,表示高铁已经开始试运,包括口岸及铁路公司的员工正熟习程序。
未来3日预约检测名额充足 香港医卫局重申过关须做自费核酸
香港昨日(8日)恢复与内地通关,截至晚上8时,逾4.5万人经四个陆路口岸北上南下,还有逾40万港人已预约,将在春节前过关。惟有市民因为持免费核酸检测证明,不符合政府要求,无奈需打道回府。医务卫生局昨晚表示,未来3日每日平均仍有约10万个预约检测名额,名额仍然充足,提醒市民想过关一定要做自费核酸检测。 医卫局提醒,社区检测中心提供的免费检测服务,只会发出手机短讯SMS通知结果,不可以用作过关凭证。只有自费进行核酸检测,才会有列明其个人资料的检测报告或电子纪录,可以用来过关。市民完成检测后,可以经相关网站下载「自费核酸检测电子纪录」,过关时出示相关电子纪录、纸本纪录或截图供有关人员查核,非常方便。 即睇社区检测中心及检测站预约情况
香港「安心出行」系统今起停止运作
随着多项防疫抗疫措施陆续放宽,香港与内地逐步有序全面实施通关,市民日常生活复常,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资科办)今日(8日)公布,「安心出行」系统正式停止运作,流动应用程式亦不会再作更新。 同时,支援「疫苗通行证」的「安心出行」电话热线(2626 3066)以及设于25个港铁站的流动支援站亦于今日停止运作。 资科办表示,已按卫生署的指示,删除所有确诊个案过去已上传至相关系统的安心出行纪录,相关工作已经完成。已下载「安心出行」应用程式的市民,如有需要继续使用程式内的个别功能(如检测登记码),可在手机中保留程式。
麦美娟:通关后逐步展开青年到内地交流计划
香港今(8日)起与内地实施首阶段通关。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表示,今早通关的情况大致顺利,通关后局方所举办的青年到内地交流实习及创业计划,将逐步展开。 麦美娟表示,青年实习计划及创业计划等内地交流活动,因疫情暂停或转为线上参与,通关后会逐步恢复,虽然要迁就参与学生的上学时间,但估计无需到暑假才能开展。她又指,会尽快组织支持青年创业和实习团体成立联盟,为有意到内地创业的青年提供一站式资讯。 另外,麦美娟提到,当局宣布与内地通关后,不少地区组织及义工协助市民及长者进行网上登记。对于有市民持有免费核酸检测报告过关被拒,她说,地区人士在协助登记时有再三提醒市民通关步骤,包括48小时内做核酸及需付费取得报告。通关初期市民未熟悉程序,相信问题可以很快处理。
陈茂波:通关后人流物流将显著改善支持本港旅游零售等业界
本港今日(8日)开始正式落实与内地有序通关。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中表示,许多市民雀跃准备与分隔多时的亲人团聚,不少企业人员希望第一时间回内地处理业务,而其他商务交流、观光旅游等的需求更是庞大。可以预期,随着便捷的两地往还逐步回复,人流物流也会显著改善,将对本港的出口、旅游、零售及餐饮业等带来更大的支持。 陈茂波指,经过三年的疫情,社会步入复常阶段,政府已部署了一浪接一浪的推广工作,准备在内地和海外加强宣传推广香港经济新亮点、文化新视野、旅游新体会。新一年,香港将成为动感飞跃之都,为旅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与美食体验。他强调,已准备启动宣传攻势,全方位说好香港优势。今年整个问责团队将会积极出访不同国家、地区和市场,同时向海外和内地说好香港优势、推广各项旗舰活动及盛事。在全球各地均力争更全面的复苏之际,这些交流活动将有助加强香港和各地之间的相互了解、联系和合作,促进彼此共同更快更好的复苏。
通关|李家超:会安排部署打击水货客
经历接近3年未能免隔离检疫往来,香港内地今日(8日)终于迎来首阶段通关,每日最多有6万个配额供港人从海陆空桥不同口岸通关前往内地。其中3个陆路口岸有5万个名额,须网上预约;另外1万个名额用于机场、港澳码头、港珠澳大桥等4个口岸,不设人数限制。 特首李家超及政务司长陈国基等今日到落马洲支线口岸视察,在被问及通关后如何处理水货客问题时,李家超表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已就水货客问题开会,会加强留意阻街、交通秩序等问题,会按实际情况安排和部署。陈国基表示,首阶段通关来港人数不会太多,预计水货客问题不会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