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出席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会逾30位市民提意见建议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2日)出席2021年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会,直接听取市民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活动在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演讲厅举行,由香港电台现场直播,共有超过100位来自各区的市民在现场或透过缐上参与,亦包括多位少数族裔人士。 在两小时的公众咨询会中,有超过30位市民发言,他们提出的意见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土地房屋、文化艺术、地区发展和交通、国情教育和跨境学童的安排等;市民亦提出不同建议,例如如何加强对妇女、儿童、青年、长者、少数族裔和残疾人士的支援等。 林郑月娥说,感谢市民在假日抽空参与是次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会和发表意见。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的发展在中央的支持下重回正轨,市民亦对未来充满憧憬。她鼓励市民继续踊跃发表意见,协助她制定新一份施政报告,为香港规划未来,并为市民重建希望和信心。 林郑月娥在7月6日展开2021年施政报告公众咨询,至今已主持了25场不同形式的咨询会,主题涵盖民生福利、金融、商贸、航空、法律、创科、教育和劳工,以至土地房屋、医疗、体育、文化艺术等范畴,听取了多个界别的持份者,包括立法会议员、商会、专业团体、非政府团体及市民大众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意见。林郑月娥未来数周仍会再主持约10场咨询会,会见更多不同界别和组群的人士。 此外,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10月6日发表。
林郑:大湾区青年就业及创业计划为青年提供多元发展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2日)出席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会,她提到,希望青年人留港发展,但邻近的大湾区有超过8千万人口,没有理由放过机会,政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及创业计划,均为青年提供多元发展。 林郑月娥说,上任时提出要做好青年「三业三政」条件,各样工作已经展开,包括透过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加入体制。她又说,在今次咨询聆听不少「落地」的意见,希望部分意见不用等到施政报告才处理。 在公众咨询会上,有家长表示,目前内地教育越来越好,希望带小朋友到内地发展,关注政府如何令家长放心让子女留港升学,长远如何令他们有好发展。亦有初创公司负责人表示,政府呼吁市民到大湾区发展,建议政府考虑在中间落墨,先让市民在河套区适应。
林郑:本港非「无地可用」 政府多管齐下增土地供应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2日)出席施政报告咨询会,多位市民关注香港的房屋问题。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4成6土地是法定郊野公园,市民都很珍惜,不希望开发,但不代表香港「无地可用」。她说,未来随明日大屿、新界北发展、释放私人发展商用地及发展湿地缓冲区,香港将有足够土地。 林郑月娥强调,政府已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包括填海、征收棕地、收回私人土地等。现已找到未来10年兴建31万公屋单位的土地,会研究如何加快建屋速度。
市民盼跨境学童复课 林郑:涉及两地需深圳同意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2日)出席施政报告咨询会,有收跨境学童的学校校长表示,希望当局考虑在新学年重启关口旅游巴点对点服务,让跨境学生能过境上课。 林郑月娥指出,跨境学童是一个大问题,会要求教育局研究。但涉及两地,亦需深圳同意让学童每日跨境返香港上课,而不会带来任何防疫风险。 有市民指出,本港楼价非常高昂,许多年轻人都不能轻易买楼,中产人士申请不到公屋又买不到居屋,希望政府加快土地供应,让年轻人安居乐业。此外,亦有将军澳市民关注当区交通问题。 林郑月指出,今届政府发展一个地方做房屋或商业,都须以运输基建先行;随着将军澳的跨湾大桥成形,蓝田隧道及中九龙干线开通,相信当区的交通问题应该很快会解决。
市民冀明年再派消费券 林郑︰须考虑当时经济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2日)出席施政报告咨询会,咨询会有53名市民在现场,亦有53人透过视像会议参与。 有出席市民赞赏电子消费券措施,表示希望明年可以继续派发。此外,期望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码」,令香港及内地早日通关。亦有市民指,港府要协助青年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包括房屋问题等,以及增加港青的国民身份认同感。 林郑月娥对此表示,派发一次消费券需动用大量公帑,相信财政司长要考虑财政情况及当时的经济。她说,香港经济上半年反弹得相当不错,速度较预期好。 林郑月娥强调,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很多发展空间。本港现时有良好背景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相信经济发展可看远一点。
林郑:会「畀心机」做好今届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22日)早在西九戏曲中心出席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会,她表示,即将发表的新一份施政报告,是今届政府第5份,也是最后一份,很多人反而有更大期望,强调会「好畀心机」做好这份施政报告。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经历超过两年的严峻挑战,2019年下半年发生社会事件,之后又经历新冠肺炎肆虐,至今仍未完全走出疫情,市民对未来有更大期盼。中央做了两大举措令香港局面稳定、前景更好,包括落实保障长治久安的香港国安法,以及确保「爱国者治港」的完善选举制度。她又说,未来行政立法关系应该互相配合及制衡,增加行政机关推行政策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