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入境澳门由持24小时核检报告放宽至72小时

立法会今日(23日)召开会议,就鼓励长者应用乐龄科技一事作出讨论。有议员批评现时乐龄科技普及性不高,关注政府会如何加强宣传,又建议政府设立青年大使让青年上门教独居长者使用乐龄科技。政府回应指同意宣传工作重要,承诺会加强在社区推广。 议员李世荣批评现时乐龄科技普及性不高,关注政府会如何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又认为政府早前在湾仔会展举办乐龄科技展览,但部分长者难以长途跋涉到会展参观。为加强长者对乐龄科技认识,他建议政府在社区设立乐龄科技中心。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回应指,同意宣传工作重要,承诺会想办法在社区推动乐龄科技,包括向长者提供产品资料,又指现时沙田亦有乐龄科技中心介绍有关产品。 议员林素蔚质疑,计划推行8年才惠及2万多个长者,认为并无关顾大部分居家安老长者,未能让乐龄科技在社区真正「落地」;加上不少老人不懂使用乐龄科技产品,建议政府设立青年大使让青年上门教独居长者使用乐龄科技。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回应指,认同老人使用复杂的乐龄科技需要专人教授,指现时亦有不少团体提供相关服务。 read more
立法会秘书处今日(21日)表示,因应议员已获邀出席七一官方活动,为排除议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下周三(29日)的立法会会议将会取消,相关议程事项,将顺延至7月6日的立法会会议处理。 民政事务局庆典统筹办公室昨日(20日)向出席7月1日庆回归活动的人士发信,要求他们于本周四(23日)起在住所和办公场所进行「点对点」 闭环管理,并于出席活动前一日入住政府安排的酒店进行闭环管理。 当局亦要求出席者自本周四起每日到政府指定的检测中心进行核酸检测,期间前往其他地点参与公务活动,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参加聚集性活动,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另外,出席者须符合疫苗接种和健康申报的要求,其同住家人及司机均须于本周四起每日进行检测。 read more
昨日(11日)是首日开放接种第3剂新冠疫苗,截至昨晚7时,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第3针的人口达16,825,其中接种由内地研发的科兴有6,336人,接种由内地及德国合研的复必泰有10,489人。最多人接种第3针的年龄层是60至69岁,有9,000多人;其次为70至79岁,有3,600多人。50至69岁有约有1,600人。 截至昨日,接种第一剂新冠肺炎疫苗约有469万人,占全港人口的69%;接种第二剂的约有446万人,占全港人口的约66%。 read more
市民本周四可开始接种复必泰二价疫苗,至今收到逾1.1万人预约接种。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今日(28日)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首日有逾1.1万人预约接种属预期之内。他呼吁市民,特别是即将外游的人士,提早接种二价疫苗。 何柏良指,加强剂较基础剂更快产生抗体,接种一周后抗体就会开始大幅上升。现时已有77万剂二价疫苗抵港,过去3个月有约46万人接种第3及第4针,已经非常足够,认为政府毋须再施加让高风险人士优先打针的限制,否则会影响市民接种意欲。 read more
政务司司长李家超今日率领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到深圳,准备明日出席第二次内地与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对接会议,以全速推进恢复内地与香港逐步有序通关。 出席会议的香港特区代表包括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胡健民,以及衞生署、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保安局、运输及房屋局等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代表。 据了解,明天举行的“对接会议”,会就通关具体安排作最后拍板,然后提交中央批准。消息人士透露,若一切顺利,极可能在12月10日左右就可以恢复有限度免检通关,初期每日名额1000人,主要供商务及恩恤需要的巿民。 read more
政府周四(17日)起将再进一步放宽防疫措施,包括进入街市不需要再查核「疫苗通行证」,以及重开露营设施及沙池等。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今日(15日)出席电台节目表示,政府可一次过大幅度放宽防疫措施,而非「碎步式」,「安心出行」等形式主义措施亦可取消。他也建议快速测试呈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外出。 何柏良表示,现时政府放宽防疫措施是「碎步式」的,而本港有条件一次过大幅放宽,他建议取消如「安心出行」等实际功能不大的形式主义措施。在入境方面,他认为可取消「黄码」制度及抵港后接受核酸检测措施。另外,他建议允许已接种3针人士可豁免强制检测。 何柏良引述巴西研究指,接种2针科兴疫苗后,第3针疫苗转为接种复必泰疫苗,相较接种3针科兴疫苗,可更有效预防感染及重症,认为市民可以经衡量健康状况后选择「沟针」。 read more
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发言人今日(20日)呼吁市民农历新年前捐血,并请先预约以减少等候时间,避免人群聚集。受近日寒冷天气及疫情影响,血液收集量持续偏低,血库存量跌至极低水平。中心呼吁市民尽快前往捐血,以确保病人有足够血液作适切的输血治疗。 为答谢捐血者支持,市民于捐血站或捐血车成功捐血,即可获赠「利是封套装」一套,数量有限,送完即止。中心欢迎市民致电捐血站、透过手机应用程式「HK Blood」或于中心网站预约捐血。 read more
广东省卫健委周五(18日)发布消息,前一日全省新增4宗本土和21宗境外输入新冠确诊病例,另多1宗本土和9宗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个案;其中16人从香港入境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后被发现染疫。据珠海机场通报,根据民航疫情防控要求,自周五起该机场出发前往北京的航班全部取消。 2月17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深圳3例,东莞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为珠海报告。以上在纳入管控的密接排查或重点行业人群定期核酸检测中发现。 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1例(其中5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广州报告8例,3例来自土耳其,2例来自日本,2例来自马来西亚,1例来自韩国;深圳报告3例,2例来自韩国,1例来自中国香港;珠海报告3例,佛山、江门各报告2例,东莞、中山、惠州各报告1例,均来自中国香港。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9例,广州报告3例,分别来自日本、土耳其和黎巴嫩;深圳报告3例,2例来自中国香港,1例来自印度尼西亚;佛山报告2例,东莞报告1例,均来自中国香港。新增出院12例,目前在院308例。 截至2月1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7630例(境外输入5539例),其中确诊病例4072例(境外输入2369例),无症状感染者3558例(境外输入3170例)。 另外,珠海机场周五提醒出发的旅客,目前须配合测温并查验粤康码及行程码。如行程纪录显示有14天内深圳(全域)旅居史的旅客,须另行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无感染证明,否则将无法登机。 read more
行政会议召集人、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上周与一众党友进行了考察离岛行程的第五站——大屿山南区,今日(31日)在社交平台分享此行感受。叶刘淑仪指,当地一众委员非常重视经济及旅游发展。委员们表示,经营露营车和营地是区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区内旅游带来蓬勃生机。当区露营车及营地缺乏完善监管机制,现时并无专门针对露营车的车辆牌照及登记机制。露营车并非处所且可移动,却无法申请宾馆牌照,政府亦没有为露营车发行正式牌照。相比商用车辆,露营车监管犹如灰色地带,有关活动法律地位变得模糊。曾有露营车停泊在私人用地后被地政总署下令移除否则「钉契」,委员们表示,此情况反映监管体制不完善已严重影响露营车及营地的经营稳定性,冀政府能尽快改善,从而促进当区旅游业发展。此外大屿山有多条朝海的行山径,但杂草丛生且树木杂乱不堪,委员们期望政府部门可定时梳理,改善远足人士的体验并吸引更多旅客前往。 交通情况亦是当区值得一提的问题。一方面,大屿山主要干道屿南道及东涌道均为「双线双程」行车,委员们反映道路普遍宽度不足,弯位多但缺乏避车处,加之经常有双层巴士驶过、双白线爬头曾酿成多宗严重交通意外,路面潜在一定风险。一众委员期盼政府可扩阔主要干道至「四线双程」,改善交通状况。另一方面,大屿南的村路较为狭窄,若遇上事故,救护车根本无法前往指定地点,需先停泊在村口或离求助者较远位置,救护员再徒步前往事发地点。居民担心会延误救援工作,促请政府加阔村路,让救护车及其他紧急车辆通行。此外,大屿山整体面临泊车位不足的情况,以长沙泳滩为什,每逢假日均车水马龙,繁忙时更加拥挤,委员们希望在长沙泳滩附近加建停车场,配套泳滩水上活动及多家餐厅,将长沙泳滩打造成大屿山的一大景点。 此外,叶刘淑仪在帖文中指,大屿山南区居民亦面临旧物重建的问题,委员们反映重建时间甚久,期间工程费用翻倍上涨,村民随时无法负担。以及食水供应安全、电话网络服务较差、牛只出没等民生问题。 叶刘淑仪表示,大屿山南区居民感叹发展计划中参与不足、缺乏话语权。当地委员们希望政府在有关大屿南发展计划上与居民多沟通,尽早在研究阶段与居民交流,增强当区居民在规划过程早期的参与度,回应居民的诉求。 read more
位于将军澳百胜角中医医院及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上周四举行动土典礼,标志香港中医药发展迈向新里程。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今日(5日)在网志中表示,中医医院占地4.29公顷,为一所带有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智慧型医院,根据建造工程进度,预计医院将于2025年落成,并开始分阶段投入服务。 陈肇始表示,中医医院将提供住院及门诊服务,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专病服务及复康服务。除了中医服务外,中医医院亦会以中西医协作形式,采用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护理方案,治疗特定类别的疾病。中医医院设有400张病床,预期门诊于服务全面开展后,每年诊症服务量约31万人次。另外,作为本地中医药旗舰机构,中医医院会成为三所本地大学的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学院的教学及临床实习场地,及执业中医师的培训平台。 陈肇始续指,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则由卫生署管理,专责中药检测科研,通过深化与内地及海外合作,为中药检测方法,建立国际认可参考标准。 陈肇始又形容,在兴建香港首间中医医院和中药检测中心方面,可以说是一步一脚印。她强调,特区政府会继续推动中医药发展,包括透过中医药发展基金推动业界人才培训、研究、改善设备及推广等工作,以提升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动力,并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及特色、加强其在促进公众健康的角色,及让市民得到适切的医疗服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