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逾450万人打完两针 约8.6万人已打加强剂
本港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已经展开第270天,距离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提供第一剂疫苗的最后日期只剩下9日,惟本港的首剂疫苗接种率仍然未达到七成水平。卫生署数据显示,昨日(22日)有1.43万人接种疫苗,当中4400多人打第一针,6200多人接种第三针。
至今本港有470.9万人接种至少一剂新冠疫苗,占合资格人口的69.9%;当中450.4万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另外有约8.6万人打了第三针加强剂。
本港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已经展开第270天,距离社区疫苗接种中心提供第一剂疫苗的最后日期只剩下9日,惟本港的首剂疫苗接种率仍然未达到七成水平。卫生署数据显示,昨日(22日)有1.43万人接种疫苗,当中4400多人打第一针,6200多人接种第三针。
至今本港有470.9万人接种至少一剂新冠疫苗,占合资格人口的69.9%;当中450.4万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另外有约8.6万人打了第三针加强剂。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30日)见传媒表示,2022年合共可出售的公营房屋单位为13600个,当中8900个为居屋,涉及7个来自港九新界的屋苑。 她说,2022年居屋临时折扣率将以5.1折出售,反映过去几年私人楼价上升,但非业主住户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数下降,是2014年复售居屋以来最高折扣,单位售价最低124万元。 另外,政府2022年会出售4700个绿置居单位,临时折扣率为4.1折,是2016年出售绿置居以来最高,单位售价最低79万元,形容对于基层家庭而言是可以置业的机会。 read more
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2021 感动香江”颁奖典礼今日(9日)在香港君悦酒店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共评选出四个“2021 感动香江团体”,八位“2021 感动香江人物”,以及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香港医护工作者颁发了“2021 感动香江特别致敬”奖项。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等逾140位嘉宾出席颁奖典礼。林郑月娥、姜在忠在颁奖典礼上致辞。 四个“2021 感动香江团体”分别是捍卫香港法治、保障市民安全,为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作出突出贡献的香港警队;勇夺1金2银3铜,为祖国和香港特区赢得荣誉的东京2020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用过人的意志取得了非凡成绩,取得2银3铜的优异成绩的东京2020残疾人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与时间赛跑,为香港港筑起战“疾”堡垒,为疫情防控构筑生命安全屏障的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全体施工团队。 评选出的八位“2021 感动香江人物”分别是:潜心教研工作数十戴,香港第一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支志明教授;将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国家的月球及火星等深空探测重大工程中,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香港智慧”的容启亮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响应呼吁,奔赴抗疫前线的韦玉珍医生;在2019年黑暴气焰最嚣之时,以笔为剑,激浊扬清的资深媒体人和知名专栏作家屈颖妍;从单亲妈妈到成功女性,从注册社工到单亲协会总干事的助人自助典范余秀珠;黑暴肆虐期间挺身撑警,感动无数港人和网友的“银龙咖啡茶座”茶餐厅的老板李凯瑚;以行动感染市民参与和支持保护环境发起的“上山下海执垃圾”群组的“猫哥”洗力求;为万千准备北上创业追梦的后来者燃点希望之光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创业先行者魏嘉俊。 此外,大会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香港医护工作者领发了“2021感动香江特别致敬”奖,以此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来源:文汇网) read more
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及公务员事务局常任秘书长梁卓文在政府总部,与今日(5日)履新的公务员学院院长郭荫庶会面,讨论学院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未来工作重点。 杨何蓓茵表示,加强公务员培训是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后局方的重点工作。公务员事务局会通过公务员学院持续在各方面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致力培养公务员队伍更好回应市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 杨何蓓茵欢迎郭荫庶加入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团队行列。她强调,非常重视公务员培训,当中特别注重加深公务员对特区宪制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了解。学院会通过不同培训项目,发展公务员的领导才能、加强应用创新科技,并提升国际视野和触觉。加强入职培训是培养公务员团队成为一支学习型和专业队伍的重要一步。基础培训及进阶培训内容全面,无论在哪个部门或岗位工作,有关人员均需要认识和掌握。 公务员学院自去年12月成立后,持续推出多项措施加强公务员培训。作为其中一项新措施,由本月开始,所有新入职人员均须在试用期内完成更全面的基础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认识「一国两制」、国家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国家体制及重要政策,以及公务员信念和公共服务文化;学位或专业程度职系的人员亦须在获得长期聘用后参与进阶培训,进一步认识国情及重要政策,以及「一国两制」及国家安全等课题。 read more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日)出席首届建造业议会杰出承建商大奖2021的颁奖典礼时表示,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一个核心城巿,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造业界将会有很多机遇。 林郑月娥指,大概两个月前发表了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建造业界对新一份《施政报告》整体反应正面,业界从中看到未来,加劲进行建屋计划,而政府亦会继续推动土地开拓,包括“明日大屿”下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以及重新发展工业。她希望“建造业2.0”会积极支持“工业4.0”,透过两个业界的合作,令香港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即使环境保护方面,也很需要建造业的支持,如《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未来十多、二十年将投放2400亿港元进行基建工程,这全部都需要建造业界支持。 林郑续指,有业界反映担忧人手问题,是否有足够人手推动这么多基建工程,她认为解决手问题需要大家努力。林郑特别表扬建造业议会过去几年连同承建商,在培育本地人才、善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的很多努力,如用科技、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否则根本没有足够人手推动这些基建项目。林郑说,要更有效率地推动基建项目,特区政府需要加把劲,在精简程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方面,令建造业界与政府配合得更好。 林郑表示,建造界未来的机遇不仅限于香港境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也会为建造业界提供很多机遇。她透露,在发展局的努力下已取得一些突破,可以让业界以备案方式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巿发掘生意,惟仍有阻滞。她说,政府最近在梳理有关支持香港专业人士或承建商,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巿工作还有什么“痛点”和“难点”,梳理后会提交中央,希望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可以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让未来可以有更多年轻业界人士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林郑又指,过去一段很长时间,由她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直至就任行政长官初期,每次与业界会面都反映工程审批慢。但自去年11月,立法会回复理性、务实,以前担心的“拉布”现象大部分已经消失,破天荒批出2200亿元工程项目,和超过1000亿元非工程项目的拨款。 完善选举制度之后的首场立法会选举将于12月19日举行,153名候选人角逐90个席位,全部90席都出现竞争。林郑指,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的投票非常重要,是对香港完善选举制度投下信心的一票,也是对于香港未来投下信心的一票。如果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的议员,有均衡参与和理性务实的立法会,届时即使通过很多拨款,社会上都会有争拗。她希望大家积极投票并呼吁身边的人投票,为香港未来投下信心的一票。 read more
港大公共卫生学院日前就接种第3针新冠疫苗开展研究,招募30岁或以上、曾在至少90日前接种两剂科兴或国药疫苗的合资格人士,接种一剂复必泰疫苗。研究团队将会追踪参与者一年,包括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抽血,以全面监测接种第3针后的反应及免疫保护。 港大公共卫生学院指,若市民曾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过去90天内曾使用任何血液制品、正在怀孕,或计划于未来3 个月内怀孕或哺乳、在过去6个月内曾使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外用类固醇或短期口服类固醇或被医生诊断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任何医疗状况,则不合适参与研究。 是次研究费用全免,参加者在每次定期跟进提供样本后会获赠耳探体温计或超级市场礼券,另外研究期间,团队亦会不时向参加者发报其个人的检测报告或本研究的整体研究结果。 港大公共卫生学院表示,新冠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以及有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水平会在数月内下降,反映短期内有可能需要考虑接种疫苗加强剂,而目前为止有关第三针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数据非常有限,因此有迫切需要进行今次研究,为帮助科学家设计针对新发变异株更好的新冠疫苗接种策略。 read more
香港政府今日(25日)早上刊宪,要求于指定期间曾身处43个指明地方的人士接受强制新冠病毒检测。 香港政府表示,因应7宗本地/与本地个案有关的个案、4宗与输入个案有关的个案,以及24宗初步确诊个案,有41个指明地方被纳入强制检测公告。包括: 1. 黄大仙现崇山商场 2.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金钟太古广场2座26楼,27楼及30楼 3. 鱼米荃湾众安街106号地铺 4. 大埔大埔中心12座 5. 谭仔云南米线旺角豉油街50号富达大厦一楼B铺 6. 吉野家葵涌广场3楼4号铺 7. 吉野家葵兴Life@KCC 4楼401号铺 8. Unique 上环永吉街30号地铺 9. 合约编号DC/2019/03... read more
继葵青地区康健中心两年前投入服务后,政府「一鼓作气」地在今年启用多一间地区康健中心和11间地区康健站,「追赶」于今届政府任期内,区区有地区康健设施的目标,并配合将公布的「基层医疗健康发展蓝图」。 葵青康健中心被人诟病无法有效服务当区居民,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接受媒体访问时,指难以单用数据去定断该中心的成效,又坚信其余的地区康健设施不会「重蹈覆辙」。陈肇始透露,政府将会检讨「长者医疗券计划」,研究「规范化」,先由地区康健中心医护人员为长者做健康评估,再「度身订造」地提供使用医疗券的方案,希望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提升长者健康。 本届政府着力发展「基层医疗」,希望扭转以往医疗系统「重治疗、轻预防」的模式,促进市民健康,并舒缓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陈肇始接受访问时重申,食卫局正勾划「基层医疗健康发展蓝图」,蓝图包括如何建立基层医疗系统、如何培训相关的医护人员、如何互通公私营的病人健康纪录等,局方会尽快公布蓝图的蓝本,咨询公众,包括重点咨询卫生署、医院管理局、私家医生、大学医学院、医学专科学院、护理专科学院、非政府组织等等,计划于本届政府任期完结前发表结果。 陈肇始称,局方会扩充基层医疗健康办事处的人手架构和职能,并会研究如何整合、监管全港的基层医疗服务。她举例指,卫生署辖下设有不同机构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当中以老人健康中心、妇女健康中心「重叠最多」,「呢啲都系我哋唔想同地区康健中心有个重叠」。而其他基层医疗服务,如普通科门诊、家庭医生、社区中的非政府机构等,都属需要整合的一部份,她希望在整合后,能更清晰地展现「病人路径」,并为医管局把关,以免市民继续把医管局当作求诊的第一站。 而在人手方面,陈肇始坦言「有啲挑战」,又指出现时在培训医护人员时也是「重治疗、轻预防」,医护人员只会在医院内实习,因此在葵青地区康健中心成立后,医专的家庭医学学院、护专的社区护理学院及公共卫生护理学院已经开始在地区康健中心内为医护提供培训,政府亦有提供部份的资助。她称,政府亦会研究日后医科生、护士学生需否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实习。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启用两年,曾被人诟病无法有效服务当区居民,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失踪」,陈肇始认为,这是首间启用的康健中心,难以单用数据去定断成效,而且近期该中心的服务量亦有所上升。 食卫局表示,在2019年9月25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该中心的会员人数是2900人、服务了12,300人次;2020/21年度该中心新增11,500个会员、服务6.1万人次;2021年4月1日至9月底,则新增6900名会员、服务5.1万人次。 陈肇始指,在疫情下,葵青地区康健中心部份服务转为网上形式,亦需提供与疫情相关的服务,面对不同挑战,「好难作准,我哋对于个要求都会弹性处理,而家已经全部处理返。」她直言,该中心「亦都有啲人手问题」。不过,她坚信其他地区康健中心和地区康健站不会重蹈覆辙,「一定唔会慨」,政府期望其不断提升服务,「例如初期未能与医管局倾得好清楚有咩病种(可以转介),但系愈倾可能会愈多,嗰度就可以有个提升。」 政府早前委托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葵青地区康健中心监察及评估研究》,陈肇始称该研究因应疫情也需延迟,中大也会对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进行评估。 另外,陈肇始称,政府将会检讨「长者医疗券计划」,研究是否需要「规范化」。她解释,有见部份市民不懂得如何运用医疗券,政府认为可以安排地区康健中心的医护人员,先为长者评估健康,再「度身订造」地提供使用医疗券的方案,「例如渠系咪需要身体检查?渠本身健康有啲问题时,系咪需要针对性去处理?」不过,她强调并非会设下每项服务的限额,「而家系一个方向性慨探讨,唔系一定定咗,有个限(额)系点样。」 read more
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指示,要求中央政府全力支援香港特区政府对抗第五波疫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耀宗今日(17日)在一个电台节目建议说,中央及特区政府应研究特首选举安排,以响应中央领导有关把尽快稳控疫情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的指示。 谭耀宗指,人命关天是本港首要工作,因此他认为其他会影响控制疫情的事情都应该放开,以免分心,尤其行政长官选举,可能有候选人会负责抗疫工作,更会造成影响,应该研究如何安排。 谭耀宗认为,特首在抗疫工作仍然具有主体责任,不会由中央代替,强调每人有职责要切实履行,不履行就有问题。 read more
男团MIRROR于上月28日在红磡香港体育馆举行演唱会发生意外,昨日(11日)晚上近8时,一批工人抵达红馆,清拆音响及舞台装置。至近晚上11时许,3名西九龙总区重案组探员率先抵达红馆视察,至今日(12日)凌晨接近2时,逾20名探员联同政府化验所人员抵达场馆通宵搜证,预计至今日中午完成。 消息指,警方计划移走舞台支架装置及音响器材等作进一步调查。 意外发生当日,一组悬挂半空的巨型屏幕,在演唱会进行期间突然飞堕而下,击中台上2名舞蹈员,其中一名伤者阿Mo(李启言)目前留医深切治疗部,情况危殆,维生指数稳定。 read more
「香港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暨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启动仪式」今日(15日)在中银大厦举行。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仪式并致辞时表示,「我上任15日,今日是第三次出席和创科主题有关的活动,我非常重视香港的创科发展,因此会身体力行支持创科」。他指出,香港创科发展得到中央的明确支持和肯定,特区政府会全力全速推进香港创科发展,推进香港和大湾区城市产业链结合与优势互补,建设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更好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构建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李家超表示,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今日成立,正好反映香港创科界上下一心,对香港未来的坚定信心。联盟的顾问委员和理事会成员都是知名学者、科研界和产业界的翘楚,汇聚了本港的大学、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等的协同力量。他相信联盟一定能够强化产业、学术、科研之间的交流合作,对香港创科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李家超还说,今次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与中国银行(香港)携手创立「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嘉许在不同科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研人员和团队。相信奖项的设立将会鼓励创科业界,特别是年轻一代,积极将科研成果推上更高台阶,为推动香港发展成国际创科中心作出贡献。 「香港科技创新联盟」由一众香港产学研的科创界代表发起,希望进一步增进香港的科研平台、机构、组织、社团及创新科技企业的相互联系,促进交流与合作,为香港的科创发展出谋献策。联盟并获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赞助设立「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为香港首个针对「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金融科技」五大领域的科研奖项。 每个领域每年产生1个奖项,每名获奖者或团队将获得200万元港币奖金。首届评奖提名期由7月至9月,将于12月公布结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