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总收可疑粉末恐吓信 调查后认为无危险
湾仔警察总部今日(15日)收到恐吓信,内有可疑粉末,爆炸品处理科(EOD)人员到场检查后,认为没有危险,暂时未知粉末为何物质。
事发于下午2时许,警察总部收发组在检查信件时,发现一封收信人为「香港湾仔警察总部CID」的信件,里面有一个胶袋,胶袋内有可疑白色粉末。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奉召到场处理。
经初步调查,信件在早上10时由邮差送达警总。案件交由湾仔警区刑事调查队跟进。
湾仔警察总部今日(15日)收到恐吓信,内有可疑粉末,爆炸品处理科(EOD)人员到场检查后,认为没有危险,暂时未知粉末为何物质。
事发于下午2时许,警察总部收发组在检查信件时,发现一封收信人为「香港湾仔警察总部CID」的信件,里面有一个胶袋,胶袋内有可疑白色粉末。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奉召到场处理。
经初步调查,信件在早上10时由邮差送达警总。案件交由湾仔警区刑事调查队跟进。
立法会第二次前厅交流会今日(17日)举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及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率领辖下9名政策局局长出席交流会,讨论「政府打击卫生黑点计划」。 9名政策局局长,包括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以及行政署长卢世雄亦出席交流会。 政府上周日(14日)起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打击卫生黑点计划」,推动全港大清洁。 read more
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续反弹,昨日新增5757宗确诊,创4月以来新高。政府今日(18日)表示,过敏不是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 政府指出,五个儿科医学组织发出联合声明,指多种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有的过敏反应并非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打针前亦无需转介过敏科医生进行评估。学会又指,新冠疫苗安全有效,能预防感染后的重症、死亡和中长期后遗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益处远超可能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政府强调,儿童抵抗力弱,家长不应再犹豫,应尽快在冬季感染高峰前带孩子打针,加强保护。 read more
圣诞节及新年将至,海外港人归家心切,渴望与家人团聚。惟新变种病毒Omicron带来不稳定因素,如英国航空的机组人员抵港后确诊,宣布暂停抵港的航班直至本周六。政府于本周一亦将9个国家,列为检疫要求最严厉的A组指明地区,从当地抵港的港人,须接受强检21日。 目前本港检疫酒店房间短缺,若遇到上述突发情况,海外港人难以临时更改机票,或延长酒店房日数,或掀起新一轮机票及酒店房的抢购潮。事实上,与本港27间检疫酒店合作提供预订服务的Trip.com表示,11月30日隔离酒店网页的访客人数,相比11月29日激增170%。而11月30日,更创下11月隔离酒店的最高预订量,意味近日订房的人数大幅上升。 机票亦出现同样情况,若以12月份纽约飞往香港为例,以旅游搜寻网站查询,直航的机票均已售罄,仅剩下转机1至2次的机票,价格最便宜约9,000港元,航程连同转机更需时30小时以上。若在国泰官网查询,亦无直航班次提供,近一周的价格约1,500美元至1,900美元(约11,687港元至14,803港元)。相反,香港飞往纽约则有直航班次,种种迹象均显示,返港机票供应紧张。 read more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5日)在社交平台上载影片,提到为响应周日(8月7日)的全民运动日,相约一班小学生一同打榄球,享受做运动的乐趣。 影片中陈茂波与小学生一同练习持球跑、传球、拦截球员,并进行分组比赛,陈茂波形容打榄球好玩刺激,又提到「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将于今年11月初举行,指政府正努力促成这件盛事再次在港顺利举办,展现香港活力的一面。 「全民运动日」,是康文署每年举办的全港性活动,希望借此鼓励不同年龄及能力的市民恒常参与体育及体能活动,改善身心健康。 至于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香港榄球总会上月宣布,将会在11月4至6日复办七榄赛,是事隔3年半再度举行此项国际赛事。 read more
肉丸是火锅、烧烤的必备食材。消费者委员会首次对肉丸进行基因测试,发现全部10款龙虾丸样本均无甲壳类动物基因,当中有样本在成分表标示含龙虾;60%(12款)牛肉丸或牛筋丸样本,检出猪的基因,其中2款的猪基因比例更超过50%,而牛基因比例最低的是「权记云吞面」特级牛丸,牛基因比例仅13%,余下的87%是鸡的基因。 是次消委会检测市面上5类共60款肉丸样本,包括24款预先包装,及36款非预先包装,合共60款肉丸样本,当中20款牛丸(牛肉丸及牛筋丸)、贡丸、鱼蛋、墨鱼丸、龙虾丸各10款。牛基因比例最低的样本为「权记云吞面」特级牛丸,牛基因比例只有13%,余下的87%是鸡的基因,售价每斤达90港元;而「食潮D」无面粉特浓牛筋丸标示含有牛肉、牛筋、猪肉,但亦检出鸡基因,比例更达55%,比牛的35%和猪的10%的基因比例更高。 测试又发现,全部10款龙虾丸样本均没有甲壳类动物(譬如蟹、龙虾、虾)基因,包括「佳宝食品超级市场」龙虾味丸及「大埔振兴肉丸」仿龙虾丸等,当中「iEAT」龙虾丸在成分表标示的首种配料便是「龙虾」,但没有检出甲壳类基因。在10款墨鱼丸之中,7款有鱿鱼基因,比例最高达100%,即实际上等同鱿鱼丸;10款贡丸样本中,一半检出纯猪基因,另外一半则检出含鸡的基因。消委会指,已将基因测试结果转交香港海关参考,研究是否有测试样本违反《商品说明条例》 。 另外,消委会又发现75%(45款)肉丸样本属「高钠」食物,即每100克食物超过600毫克钠,当中以鱼蛋类样本检出的平均钠含量最高,进食一碗5粒鱼蛋粉,单是鱼蛋的钠含量已约819毫克,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取量上限2,000毫克的41%;测试样本中,钠含量最高是「潮成园手打鱼蛋大王」自制鱼蛋,每100克检出1,260毫克。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进食肉丸要节制食量,以免摄入过量钠,对健康构成影响。 重金属方面,6款鱼蛋、6款墨鱼丸和3款龙虾丸样本均检出汞(水银)或甲基汞,检出甲基汞含量最高的样本是「德昌鱼蛋粉」鱼蛋。消委会指,该款鱼蛋一粒重约13克,进食一粒便会摄入约3.4微克甲基汞。换言之,1个育龄妇女每周进食29粒该款鱼蛋便会超过限量;假设一碗鱼蛋粉有5粒鱼蛋,每周吃该款鱼蛋粉6次便会超过限量。 测试又发现,有9款肉丸分别检出防腐剂山梨酸、苯甲酸或亚硝酸钠,当中4款含山梨酸,含量最高为1款牛丸,达每公斤303毫克。消委会指,《食物内防腐剂规例》并无容许牛丸添加山梨酸,已把检测结果转交食安中心跟进。 read more
立法会选委会界别补选昨天举行,由6名候选人竞逐4个议席,填补早前有议员因转任官员产生的空缺。新民党何敬康、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民建联陈永光和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成功当选。4名新科议员今日(19日)上午10时在立法会会议厅宣誓,由行政长官李家超监誓、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见证。 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选择非宗教式的誓词版本。(直播截图) 根据《宣誓及声明条例》第19 条订明,立法会议员须于其任期开始后,尽快作出立法会誓言。今日的宣誓仪式由立法会秘书长陈维安担任司仪,主席台前挂上国旗和区旗,仪式开始,全场议员及官员肃立,面向国旗区旗奏唱国歌。何敬康、尚海龙、陈永光及黄锦辉4人依次序到台前读出誓词,4人均选择非宗教式的誓词版本。其间黄锦辉在读出誓词时,一度未有清晰读出誓词内「尽忠职守」的字句,需在陈维安提示下重读。 黄锦辉重读誓词。(直播截图) 仪式结束后,行政长官及四名新科议员在现场的一众议员掌声中离开现场,四人未有会见传媒。据了解,4名新议员与其他约20名议员,在立法会餐厅举行早餐会交流。陈永光的党友葛珮帆向点新闻记者表示,4位新议员在立法会宣誓就职,从此多了一位中医师议员,陈永光更在宣誓前为梁君彦、林琳、何俊贤、尚海龙及她本人把脉,笑言希望陈永光可以为各位议员义诊。 中医师陈永光为议员把脉。(受访者提供) 根据《基本法》第104条规定,公职人员包括立法会议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基本法》及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誓及声明条例》(第11章) 第19条亦订明,立法会誓言须由行政长官或获行政长官授权监誓的人监誓。 read more
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早前通过,高中低级别公务员及首长级公务员划一加薪2.5%,追溯至今年4月1日。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今日(10日)表示,明白公务员团体对今次加薪感到失望,不过呼吁他们顾全经济大局,她亦不排除将来有机会因应情况调整薪金升幅。 叶刘淑仪呼吁公务员团体顾全本港经济复苏的大局,重申今次加薪基于一篮子因素考虑,强调没有偏离机制,认为2.5%的加幅合理。叶刘淑仪亦指,当前政府「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不会令经济停摆,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抗疫方法是多做核酸检测及提高疫苗接种率。 read more
【5000元消费券/政府电子消费券/八达通/AlipayHK/Wechat pay/拍住赏/Tap & Go】电子消费券踏入最后派发阶段,使用八达通领取消费券的市民,可以最快于周四(16日)领取最后一期的1,000元消费券,政府预料约有300万名市民。 不过,八达通消费券用户需要先在11月底前累积合资格消费至4000元,才能领取最后一期消费券,若仍未达标,最迟可在明年2月底前成要求,并最迟在明年3月16日获发尾期消费券。 政府于今年8月1日派发首期消费券,成功以八达通领取消费券,并在11月底已达到“合资格消费”4000元要求的约300万名市民,将可在周四获发余下1,000元的消费券,当日会获得手机短讯通知,届时只需要与上两期消费券一样的形式领取就可。 如未消费满4000元最迟明年2月底或之前需达标 在8月1日领取了八达通消费券的市民,若未能达到消费4000元的要求亦不用担心,只要在首期消费券发放后的7个月内,即最迟明年2月底或之前达标,就可以赶及在明年3月16日获发尾期消费券;如在更早的月份完成要求,则可以在下月的16日发放。 不过,派发消费券期间,有大批长者因登记资料有误或不齐全,未能如期领取首期消费券,当时政府紧急延长补交登记资料的期限,他们于10月1日才能领取首期消费券。该批市民同样需要在他们的首期消费券发放后的4至7个月内达到指定消费金额,即最快1月31日起完成,并可于2月16日领取最后的1,000元消费券。 政府发言人亦提醒,在8月1日及10月1日透过支付宝香港、Tap & Go“拍住赏”或WeChat Pay HK分别获发第一期及第二期消费券的市民,其消费券的使用限期将于本月尾同时届满,未使用的消费券余额将在有效期过后自动失效。 市民可透过以下方法查询其八达通的“合资格消费”累积总额: 1. 八达通手机App 2. 八达通网站 3. 八达通客户服务热线:2969 5500 read more
https://www.fonfmedia.com/wp-content/uploads/2022/08/WeChat_20220826212131.mp4 第5波新冠肺炎疫情复炽,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医生公布,本港今日(26日)新增7,835宗确诊病例,包括170宗输入个案。另港府宣布多项防疫措施,包括下周日(28日)起所有出席或进入宴会场所的人士,需提供24小时内快测无染疫证明;70岁以上接种1针或以下确诊者,需送至社区隔离设施;与确诊者同住的高风险人士,则必需入住检疫中心;院舍、医管局员工加密至隔日一检测。若疫情持续升温,当局不排除收紧其他防疫措施,另会继续审视入境人士检疫安排。 输入个案方面,有55宗在机场发现,38宗在检疫设施中发现,另有63宗在检疫、即入境第4至7日发现。上述病例来自38个国家及地方,有4个地方多过10宗。张竹君指现时2次感染比率,大概为1%至2%,都有「小小上升」,之前是小于1%。但占总体数字小部分。怀疑BA.4或BA.5的个案继续增加,初步数据占整体的45.5%,而BA.2.12.1占整体7.8%。 在院舍方面,本港过去一日共有5间院舍出现新个案,共6名院友及3名员工确诊,共23人须检疫。另在学校方面,当局今早收到116宗呈报确诊,来自67间学校,涉及74名学生及42名教职员。而有7间学校疑现传播,卫生防护中心建议停课一周。另外,屯门医院内拜及老人科康复病房出现爆疫群组,一名73岁男病人在周日(21日)经检测后确诊,当局追踪后再发现多5名、分别58至77岁的男病人确诊,目前全部接受隔离,情况稳定。病房现时停收新症和探访。 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综合临床服务)李立业公布,本港再多7名患者离世,全部均是男性,年龄介乎79岁至95岁,有4位病人未完成接种3针疫苗,其中一人来自院舍。 第1位死者是79岁男性,已打3针,患有脑退化和肺病,8月9日因发烧,由亚博馆隔离中心,转往北大屿山医院急症室,入院后发现有肺炎和心房颤动,情况持续不乐观。第2位为82岁男性,已打3针,患有肾衰竭、心脏和糖尿病。本周一(22日)入院玛嘉烈医院,核酸测试确诊,入住内科病房,有发烧及肺炎,血液含氧量转差,曾处方特效药。第3位为81岁男性,无任何疫苗纪录,患有心脏问题和肺癌,上周五(19日)因咳和血液含氧量下跌,经明爱医院急症室入院,核酸测试确诊,亦发现有肺炎,入院后情况一步步恶化。第4位为95岁男性,无任何疫苗纪录,患有高血压。因血液含含氧量下跌和整体情况差,上周五经伊利沙伯急症室入院,核酸测试确诊,CT值17.5,病毒量较高,维生指数和气喘情况一直恶化。 余下3宗死亡个案与新冠病毒的关链不太明显。第5位为90岁男性,已打两针,患有肾病和脑退化,8月8日因咳经伊利沙伯医院入院,其妻子快测确诊,个案本身快测无染疫,惟入院经核酸测试确诊,转去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本月16日发现其心率较快,再转回伊院留医,需要用氧气,延至昨日(25日)离世。第6位为87岁男性,已打3针,昨日被发现在家中不省人事,由救护车送去玛丽医院急救,快测确诊,当日过身。第7位为82岁男性,没有疫苗纪录,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中风,本周二(23日)因头部受伤经屯门医院入院,核酸测试确诊,扫描后发现有脑出血,其后因脑部问题,情况一直转差。 read more
为解决本港「医生荒」问题,港府倡进一步放宽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注册制度,包括容许持认可医学及专科资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医生申请。医学会会长蔡坚今日(3日)在电台节目中表示,是否可吸引非本地专科医生来港,视乎香港的环境、医管局工作压力及薪酬。 至于日后会由特别注册委员会决定海外医学院是否符合资格,委员会内有医管局、两间大学及医专代表等,蔡坚说,一些南亚地区医生薪酬较低,他们专科条件亦要配合医专的评估,相信医专会小心谨慎处理。 社协干事彭鸿昌指,如只限懂得广东话才获聘用,一些职位可能未必会找到适当人选。面对医生人手不足,感觉到个别社会人士不想他们来港,这种抗拒心态或会令海外医生却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