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海隧道或实施「挤塞征费」 陈帆:可改善交通情况

过海隧道或实施「挤塞征费」 陈帆:可改善交通情况

香港特区政府建议针对繁忙时间交通挤塞,在过海隧道实施「挤塞征费」。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今日(11日)发表网志,表示现时初步构思是按整体过海交通情况将平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收费时段,包括繁忙时段、一般时段,以及非繁忙时段;一般时段将收取“一般收费”,早上或傍晚繁忙时段则需在一般收费之上附加“挤塞征费”,从而遏抑及分散繁忙时段超额的交通需求,改善过海隧道交通情况及减少相应行车时间。

陈帆网志全文↓↓↓

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近日市面人流增加,交通流量亦回升。我们乐见市民生活逐步回复正常。但当车流畅旺起来,交通挤塞问题也逐渐浮现。香港土地资源有限,单靠兴建道路不足以解决交通挤塞问题。我们一直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透过改善运输基础设施、扩展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以及管理道路的使用,纾缓道路交通挤塞。

政府在1993年把为期30年的“建造、营运及移交”专营权批予西区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而专营权将于2023年8月1日届满,届时政府会接收西隧,负责营运、管理和维修该隧道。随着西隧即将回归为政府隧道,正好提供一个契机,让我们对症下药处理困扰市民多时的过海隧道挤塞问题。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致力推展“智慧出行”,透过更广泛运用创新科技,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不停车缴费系统”正是重点工作之一。运输署计划于2022年年底起逐步在各政府收费隧道(包括即将接收的西隧),及青沙管制区引入不停车缴费系统,透过读取贴于车辆挡风玻璃上、配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缴费贴,侦测车辆通过并遥距收取隧道费,令缴费更快捷方便。

因应我们稍后接收西隧,以及实施“不停车缴费”的最新情况,让我们可以因应整体过海交通的情况,全面考虑各过海隧道的收费,包括在不同时段收取不同费用。

“挤塞征费”理念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过海隧道挤塞情况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特别严重。秉持交通管理、科学为本的理念,运输署于2019年7月展开“挤塞征费”研究,检讨及重新制订政府收费隧道及道路的收费水平。“挤塞征费”以善用有限的道路空间为理念,因应隧道在不同时段的挤塞情况收取不同费用,并针对效率偏低的车辆,希望改变驾驶人士的出行习惯,鼓励他们转乘公共交通工具,或于繁忙时段以外使用相关隧道和路段,遏抑和分散繁忙时段超额的交通需求,提高整体道路网络的使用效率。

过海交通情况

现况一:整体过海交通持续增长

根据2021年9月底至12月的交通调查,在平日早上最繁忙的一小时,过海车辆数目超出过海隧道整体容量逾四分之一。单计红隧和东隧的交通需求,早上南行方向及傍晚北行方向,车辆数目在最繁忙的一小时,更超过容量高达50%。驾驶人士在早上繁忙时间分别平均需约25分钟及17分钟,才可通过红隧和东隧,行车时间约为交通畅顺时的三倍。西隧整体交通现时虽未及红隧和东隧般繁忙,但在平日早上繁忙时间,西隧的使用量亦已达到其设计容車量,近年亦时有出现交通挤塞情况。

现况二:影响非过海交通及地区道路

即使出行时并非过海,相信不少市民亦试过受过海车龙影响,“无辜辜塞埋一份”。在繁忙时间,过海隧道挤塞的车龙延伸至多条連接道路,阻塞其他跨区或地区道路,例如九龙中、港岛北,甚至香港仔的多条主要道路和地区道路,均受到红隧车龙严重影响。而东隧车龙则影响观塘、蓝田及东区走廊一带的交通。

此外,现时各过海隧道收费不同,相信不少司机,尤其是私家车司机,会选择绕道行驶收费较低的隧道以节省隧道费。举例来说,当一名驾驶人士要从西九龙前往上环,他未必会选择最直接,但最昂贵的西隧,而是选择绕路到收费最低的红隧。绕道的车辆为九龙和港岛个别繁忙路段(例如在这例子中的加士居道、告士打道及干诺道中)带来额外车流,进一步加剧市区道路挤塞情况。

现况三:过海私家车数目和比例不断上升

如果大家“坐车塞过海”时望出窗外数一数,可能会发现每七架私家车,才会见到一架巴士。2011年至2021年间,私家车在平日繁忙时间占过海车辆的比例,由约五成不断攀升至约六成,却仅运载不足两成的过海乘客。反观运载近八成过海乘客的巴士,只占过海车辆约8%。私家车占用了大量路面空间,令巴士和货车可用的路面空间减少,未完全善用过海隧道,影响公共交通和货物运送效率,而且有持续恶化趋势。

征费原则

西隧目前再没有剩余容量分流红隧和东隧的超额车流,倘若政府收回西隧时,维持所有过海隧道收费不变,挤塞情况将会持续。如果政府只调低西隧收费,则会进一步加剧现时过海隧道,以及周边道路在繁忙时间的挤塞情况,并非解决过海挤塞的方法。

参考运输署的顾问研究结果,政府建议借着接收西隧的契机,配合不停车缴费系统的技术,在厘订各过海隧道费时引入“挤塞征费”概念以管理交通需求,从而适度调节整体过海交通流量。研究提出可用下列原则,作为厘订各类车辆使用过海隧道收费的考虑:

1.不同时段不同收费

初步构思是按整体过海交通情况将平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收费时段,即 (一)繁忙时段、(二)一般时段,以及(三)非繁忙时段。总体来说,一般时段将收取“一般收费”。早上或傍晚繁忙时段则需在一般收费之上,附加“挤塞征费”,从而遏抑和分散繁忙时段超额的交通需求,改善过海隧道交通情况和减少相应行车时间。而在非繁忙时段则因应交通情况,收取较“一般收费”为低的“非繁忙收费”,让使用该时段的人士受惠。

2.减低车龙对过海交通的影响并鼓励减少绕道行驶

“挤塞征费”的目的是令部分驾驶人士避免于繁忙时段出行,或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从而纾缓繁忙时段路面的挤塞情况,降低隧道车龙对非过海交通及附近地区道路的影响。此外,假如各过海隧道在同一时段的收费,调整至相若水平,甚至均一,可鼓励驾驶人士减少因隧道费不同而绕道,节省衍生的额外行车时间,提高整体道路网络的使用效率。

3.效率优先

过海交通的增长主要来自私家车,而私家车载客量少,效率却偏低。因此,“挤塞征费”应以控制私家车使用过海隧道为重点,腾出有限的道路资源给其他车辆使用。载客效率高的如专营巴士,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服务,在运输政策上应得到支持。货车等商用车辆支援各种经济活动,亦缺少替代运输工具,故此现时普遍较私家车为高的收费水平应予检讨。如以“效率优先”为原则,根据各类别车辆的载客效率,以及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厘订收费水平,应将能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路面空间。

务实理性共谋献策

过海车辆数目持续上升,但红隧和东隧的隧道费,却因种种原因,多年未有因应管理和纾缓交通的需要而作出调整。不断恶化的过海隧道挤塞情况,令香港付出日益沉重的社会成本,当中包括行程延误、浪费燃料和加剧污染等。我们期望借着收回西隧,以及实施“不停车缴费”的契机,重新厘订各过海隧道收费,推行“挤塞征费”,协助减少整体过海车流。同时研究引入隧道费调整机制,定期检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出行习惯改变、科技创新和应用等会影响过海交通的因素,维持“挤塞征费”管理交通的效用。尤其当经济活动包括跨境旅运全面复苏后,交通需求将大幅上升,进一步加重过海隧道的压力,我们认为有需要尽快采取措施,避免过海隧道及邻近地区的挤塞情况更加恶化。

我们亦不会忽视整体处理挤塞问题,除了引进“挤塞征费”外,亦要继续推展交通基建、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优化道路管理和效率等方面的措施,包括扩展铁路网络、持续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我们亦会监察和适时采取不同方法,例如财政措施等,控制私家车增长,多管齐下,令整体社会得以受惠。

我们将于6月17日的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向议员简介“挤塞征费”的原则,展开“挤塞征费”的第一阶段咨询。我们会在听取公众对拟议“挤塞征费”各原则的意見后,利用交通模型评估不同隧道收费方案对交通的影响,制订调整过海隧道费的具体方案,并计划在今年内再就具体方案征询各界意見。若得到社会共識,我们会就调整过海隧道的收费方案,透过修订法例予以落实。

我衷心希望社会可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借务实、客观和理性的讨论,共谋策略,同心处理过海隧道挤塞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落实有利交通管理以至整体民生的方案。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