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培养创科人才深化与内地合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今日(16日)出席理大创科活动致辞时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会继续培养创科人才、推动创科生态圈发展、加速再工业化及深化与内地的创科合作。他指出,未来几年香港会进入「由治及兴」阶段,对创科发展尤其重要,希望学术研究界可以在香港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指,一直为创科业界培养人才,未来会与政府合作,推动创科发展及培养科研人才,为香港及大湾区的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今日(16日)出席理大创科活动致辞时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会继续培养创科人才、推动创科生态圈发展、加速再工业化及深化与内地的创科合作。他指出,未来几年香港会进入「由治及兴」阶段,对创科发展尤其重要,希望学术研究界可以在香港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指,一直为创科业界培养人才,未来会与政府合作,推动创科发展及培养科研人才,为香港及大湾区的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涉及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及《港区国安法》而被捕的人士者众,截至今年2月共10,277人涉反修例案件被捕,惟当中仅27.3%即2,804人被检控。而截至今年,国安法被捕有175人,当中64%即112人和5间公司被检控。 反修例逾千人被定罪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表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反修例运动相关违法事件中,警方共拘捕10,277人,当中2,804人被检控,占被捕人数27.3%,其中1,172人被定罪,占被检控人数41.8%,另有939人的案件仍在审讯中。但警务处未有备存相关案件的被还押候审和获准保释外出的统计数字。局方指,截至2022年3月31日,《香港国安法》于2020年6月30日实施后,共175人因涉嫌危害国家安全被捕,当中112人(占被拘捕的人数的64%)及5间公司被检控,至今完成审讯的全部8人均被定罪,而被还押候审及获准保释外出的分别有78人和59人。 两类案件审讯期比一般刑事案长三成 狄志远另问及两类案件的检控时长,对于还押候审超过一年的被捕人士,当局会否尽可能不反对他们保释候审。邓炳强回覆指,每宗案件由提出检控直至审讯之间所需的时间,视乎多项因素而定,例如案件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查、被告人是否需要时间征询法律意见以考虑答辩、辩方是否需要法庭核证翻译文件等。 邓炳强指,法庭一直积极和优先处理反修例事件和《香港国安法》相关的案件,并尽量为每宗较复杂和涉及大量被告的案件订定最早的审期,但从首次提讯到结案所需的处理时间,取决于多项因素,当中许多并非司法机构所能控制。 过去两年约90宗已在区域法院审结的反修例事件案件中,于裁判法院首次提讯至于区域法院审结,一般需时300至400多天,比其他刑事案件长约30%,因两类案件涉众多被告、法律代表、传媒及旁听公众,并牵涉大量用作呈堂证据的录像, 故须20至30日以上,较长的审讯日数,但当局没有备存相关由提出检控直至审讯时间的统计数字。 他又指,法庭将优先并加快处理两类案件,截至今年2月底,各级法院接获的反修例运动相关案件中,逾八成已结案。未来一至两年须处理余下约190宗于区域法院审理的案件,当中八成五的案件已排期于2022至2023年开审。而各级法院共接获85宗《国安法》相关案件,大部分与保释有关,其中七成五已结案。 read more
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续,政府今日(21日)上午完成大埔大埔广场宜富阁的强制检测行动,有645人接受检测,当中发现5宗阳性个案和2宗检测结果为不确定的个案,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会安排跟进。 另外,政府亦派员到访约320户,当中50户中没人应门,政府会采取措施跟进。 read more
政府早前宣布,市民明日(9日)起到任何食肆堂食,必须使用“安心出行”,当中三类人士获额免,包括获得证明书的无家者等。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区组织干事薛锦屏今日(8日)在电台节目中表示,社协是其中一个向无家者发放豁免证明书的非政府机构,但至今仍未有更多资料,担心未能在一日内处理千名无家者申请,又指无家者接收资讯的速度较慢等,故估计会有“漏网之鱼”未能获发豁免证明书。 薛锦屏称,社协是其中一个向无家者发放豁免证明书的非政府机构,但暂无更多资讯,因社署昨日(7日)才联络他们,但至晚上仍未收到其他资料,而必须使用“安心出行”的新措施将在明日实施,故担心未必可在一日内处理千名无家者。 薛续指,因部分人未必想公开无家者的身份,而且无家者接收资讯的速度较慢,加上部分人较隐蔽、不愿求助,估计日后会有“漏网之鱼”未能获发豁免证明书。 她又指,自11月进入政府场所时要用安心出行后,无家者正适应相关安排,惟有小部分人难以证明自己是无家者,他们通常会避免进入相关场所,故欢迎政府可发出豁免证明书的安排。 read more
浸会大学学生会前会长方仲贤被指于2019年8月在深水埗购买10支雷射笔,又涉在遇查时逃跑,及涉在警员检取手机作证物前重新设定手机,被控在公众地方管有攻击性武器、抗拒警务人员及意图妨碍司法公正共3罪,早前已被裁定表证成立。案件今日(29日)在区院完成结案陈词,押后至明年2月9日裁决,期间方续准保释。 辩方陈词指被告当时只管有涉案镭射笔9分钟,镭射笔亦没装有电池,不能使用,且被告亦没有购买电池,「渠买左啲笔,9分钟内根本无意图做任何嘢」,强调控方须证明被告于该9分钟内有意图将镭射笔用作攻击性武器,而镭射笔于案发数分钟内能否使用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日后是否加装电池或改装并不需要考虑。辩方又指控方依赖很多与案无关的资料欲证明被告的意图,但有人在暴动中以镭射笔照射他人,不代表被告亦会如此施行,认为控方并未有事实基础来推论被告有此意图。 就着被告面对的抗拒警务人员罪,辩方指控方须证明被告乃明知对方是警员而蓄意地退开,惟警长当日身穿便衣,在被告正在使用手提电话时,上前搭着被告的肩膀,被告在被陌生人搭肩膀的情况下退开实属合理反应,被告当时未必知道对方便是警员。辩方亦质疑该警长经验丰富,认为被告抗拒又不当场以此罪作出拘捕,却待16个月后才起诉被告;且控方亦须证明警长当时乃有合理怀疑而正当地执行职务。至于意图妨碍司法公正罪,辩方则指控方须证明被告重置电话而流失的资料,与调查或控罪相关,「唔可以当系有关」。辩方认为控方并不能毫无合理疑点下,证明被告干犯上述罪行。 控罪指,22岁被告方仲贤于2019年8月6日在深水埗鸭寮街一带,无合法辩解而携有10个能发出雷射光束的装置;方同日在桂林街135号地下外,抗拒警署警长52338;以及同日在侦缉警员8702检取其手提电话为证物作调查案件之前,把该手提电话重新设置。 read more
今午(15日)12时37分,铜锣湾世贸中心发生火警,由于大厦正进行装修工程,大量浓烟由外墙棚架缝隙涌出,其中85人疏散东角道,80人疏散至谢菲道,另5楼有350人在天台待救,消防员接报后派出2队烟帽队及开动2条喉灌救,至下午1时03分将火警升至三级火,火势于下午3时05分受到包围。 现场消息称,至少14人分别吸入浓烟不适及脚痛,其中5人送往玛丽医院治理,5人送往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治理,另外两人则送往律敦治医院治理,当中一名61岁女子神志不清,另有约15辆救护车在场戒备。 (消防员用云梯将被困人士救落地面) (多人被困平台) 铜锣湾世贸中心中午12时许发生火警,冒出大量浓烟。消防员接报后到场,协助被困人士离开,并于下午一时许将火警升为三级。消防派出两队烟帽队,以两条喉灌救,多辆救护车亦到场协助。 (救护员用担架将伤者送院) (消防员救出被困人士) 据悉,大厦商场内有多间餐厅正在营业,由网上流传影片可见,当时突然有烟攻入餐厅,未几餐厅内灯火更熄灭,场内食客见状纷纷离场,消息指各餐厅内一度有多人被困待救,大厦内亦有逾300人分别走避至商场5楼平台及大厦天台呼救,需由消防员升云梯救回地面。现场附近一带均烟雾弥漫,有途经市民需掩鼻而行。 (浓烟攻入餐厅) 消防初步相信大厦低层有机房首先起火,继而烧着大厦外墙棚架。 (消防车多次升起云梯救出被困人士) 运输署宣布,因火警关系,介乎铜锣湾天桥与维园道之间的一段告士打道辅助道路(往中环方向)、附近的景隆街、谢斐道、骆克道、京士顿街等现已封闭。 16:10警方指送院人数增至14人,包括13女1男,疏散最少1,269人,疏散行动已结束。 read more
已于今年8月宣布解散的民间人权阵线(民阵),在去年申请于7月1日举办游行。警方虽发出反对通知书,惟当日港岛区仍有未经批准游行。事后民主党前主席胡志伟、「长毛」梁国雄、陈皓桓、曾健成、朱凯迪等共8人就当日的游行被控。除了前区议员陈荣泰拟不认罪外,其余7人在案件提讯阶段已表明打算认罪,今天(7日)区域法院开庭听取这7名被告的答辩。他们分别承认煽惑他人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组织及举行、明知而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等罪。法官游德康听罢辩方求情后,押后至明天(8日)下午判刑。期间除了曾健成及邓世礼续准保释外,其余被告均因另案继续还押或服刑。 陈皓桓、曾健成、徐子见、胡志伟今天承认,于2020年6月30日在终审法院外,非法煽惑他人明知而参与属未经批准集结的公众游行。陈皓桓、徐子见、胡志伟,连同朱凯迪、梁国雄及邓世礼,承认于22020年7月1日在湾仔一带举行或组织未经批准公众游行。陈皓桓及梁国雄另承认明知而参与该公众游行。原本针对徐子见、胡志伟、朱凯迪及邓世礼的明知而参与该游行控罪,今天则被搁置于法庭档案不予起诉。案件其中一名被告、前区议员陈荣泰,早前已表示拟否认煽惑他人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罪,案件排期在2022年6月27日开审。 案情指,去年3月,民阵向警方申请在7月1日,由铜锣湾游行至金钟,预计参与人数10万人。警方在同年6月与民阵代表商讨后,以新冠肺炎疫情及公众秩序为由,发出反对通知书。民阵向游行上诉委员会提上诉,结果被驳回。陈皓桓及胡志伟等在6月30日,于终审法院外举行记者会,他们举起「反对国安法七一齐上街」标语,叫喊「七一街头见」等口号,又表明即使上诉被拒,仍会坚持游行,并呼吁公众出席。记者会后众被告分别在社交平台贴文,称「一息尚存抗争到底」、「继续做一直做的事,继续嗌一直嗌的口号」、「无惧禁令坚守街头」。 至7月1日下午1时开始,大批市民在铜锣湾东角道一带聚集,他们无视警方警告拒绝离开。约一小时后,陈皓桓、朱凯迪等人拉起写着「反对国安恶法坚持五大诉求」的横额,带领群众叫口号及指挥游行路线。当示威者行至杜老志道时,警方水炮车驶至试图驱散,众被告于是散开,待水炮车驶离,他们又重新聚集,但因警方展开扫荡,队形已无法重整。至下午3时许,陈皓桓及梁国雄在铜锣湾运盛街召开记招,希望香港人不要放弃,坚持表达诉求。控方指,当日有人在现场用杂物堵路及纵火,也有人洒溪钱落地,令交通受阻,部分商户需关闭。警方在同年12月8日拘捕案中8名被告。 代表各个被告的律师在求情时,均提到被告并无鼓励使用暴力,及指此案与其他同类案件相比,暴力程度相对低,参与集结的人数亦较少。其中代表梁国雄的大律师提到,梁因组织和参与前年8月18日和10月1日等4次未经批准集结,较早前共被判监22个月;考虑到量刑整体性,冀法庭考虑本案刑期与其他案件的刑期同时执行。此外,曾健成、邓世礼及胡志伟的大律师均希望法庭以缓刑方式处理。而没有代表律师的陈皓桓亲自求情时指,他当日是希望以和平、理性及非暴力方式表达反对《港区国安法》的诉求。 今天各被告认罪后,控方向法官申请撤销曾健成及邓世礼的保释。不过法官听罢双方陈词后,最终决定拒绝控方申请,准曾邓2人继续保释至明天判刑。 read more
许正宇:「0+3」推动国际联通 放宽入境检疫以数据科学為本 政府下周一(26日)起放宽入境检疫限制至「0+3」,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今日(24日)表示,商界欢迎放宽检疫,认為这是推动本港与国际联通的一大步,强调放宽是以数据科学為本,政府下一步措施是再审视新安排下的有关数据。 许正宇出席一节目时表示,目前本港面临的经济困境不是香港独有,全球经济体包括美国及欧洲等都面对通胀及加息问题,香港作為外向型经济体一定会受到影响,应持续留意外围客观因素。他又预料,美国下半年会进一步加息,呼吁市民在置业时要量力而行,多加考虑息口上升趋势,及长远的投资能力。 许正宇表示,本港下月将发放第二阶段电子消费券,為经济注入动力,政府亦会推出不同措施以支援中小企,包括延长「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及「还息不还本计划」等。 read more
Omicron变种病毒杀入社区,本港昨日(7日)新增33宗新冠病毒确诊个案,初步确诊个案有超过30宗,社区爆发多条传播链。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分析疫情,指目前本港有多间食肆出现传播,有部分食肆更已爆疫一周,出现多代传播,涉事食客应尽早进行检测。 梁子超谈及1月3日晚湾仔西班牙餐厅聚餐的传播风险,指现时要视乎初步确诊的港台女主持是否为确诊个案。梁子超表示,如果女主持确诊,餐厅内即有两名确诊者,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其他食客有相当高的感染风险,促卫生防护中心追查聚餐的感染源头。 今日亦通报有外佣及学童确诊。梁子超认为,政府应呼吁外佣尽量取消放假聚餐,并在公众场所严格禁止除下口罩及进食。至于全港外佣是否需要检测,他认为有关工作涉及大量检测人手,无可能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而且病毒届时已扩散,难以追踪。他亦建议全面停课,及安排公务员在家办公,不应从事社区的高危活动。 本港今日出现一宗源头不明的初步确诊个案,患者为一名58岁女士,居住在湾仔骆克道利顺大楼,外出时主要在多间超市理货。梁子超指,至今仍未找到所有确诊个案的接触者,出现隐形传播链是预期之内,呼吁市民尽可能不要外出。 read more
今午(22日)1时15分,港铁观塘线油塘站月台位置突然起火冒烟,乘客见状报警求助。受事件影响,油塘站一度需要封站处理,大批乘客紧急疏散,幸在消防接报到场前,港铁职员已将火救熄。消防经初步了解后,怀疑火警是月台幕门电线短路引起,但确实成因仍须进一步调查。 火警造成将军澳线及观塘线列车服务严重受阻,港铁宣布,油塘站目前已经重开,乘客可于该站乘搭将军澳线,惟调景岭至观塘站列车服务仍然暂停,现已安排接驳巴士来往观塘至油塘站,请乘客为行程预留充裕时间。 read more
卫生防护中心辖下两个科学委员会,建议成年人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宇隆今早在电台节目表示,由于本港已「清零」,本地感染机会很低,因此无迫切需要的市民,可以在接种第二针后六个月才接种第三针,相信免疫反应会较好,亦可降低接种后患心肌炎的风险。 刘宇隆说,Omicron变种病毒肆虐欧美等地,感染率较高,若市民需要到当地公干或留学,第三剂与第二剂相隔时间应拉近至三个月。 他指出,接种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并非预防感染,而是减低染疫后引发重症及死亡风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