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放宽至4人口罩令等措施延长两周
本港社交距离措施有效期昨日(15日)届满,港府日前已公布,今日(16日)起直至本月29日的未来两周,社交距离措施大致维持不变,唯独健身中心今日起新增一项「疫苗气泡」安排,放宽4人以上的训练小组或课堂参加者之间的距离限制。
若同一健身小组或课室内所有员工已接种疫苗,可安排多于4人同时上课,但要分组训练,每组最多4人,组别之间保持1.5米距离或有隔板,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
其他社交距离措施维持不变,包括食肆继续实行四级制,4人禁聚令、口罩令等。
本港社交距离措施有效期昨日(15日)届满,港府日前已公布,今日(16日)起直至本月29日的未来两周,社交距离措施大致维持不变,唯独健身中心今日起新增一项「疫苗气泡」安排,放宽4人以上的训练小组或课堂参加者之间的距离限制。
若同一健身小组或课室内所有员工已接种疫苗,可安排多于4人同时上课,但要分组训练,每组最多4人,组别之间保持1.5米距离或有隔板,所有人要全程戴口罩。
其他社交距离措施维持不变,包括食肆继续实行四级制,4人禁聚令、口罩令等。
食卫局昨日(27日)欢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关于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粤港澳大湾区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的安排。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表示,特区政府十分欢迎有关措施的正式实施,并感谢中央政府及广东省有关当局一直以来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此前,内地和香港在规管中药产品方面实行不同的注册制度,申请人须按两地的注册要求分别提交中成药注册申请并获得注册后,方可在该地销售。今天公布的安排能便利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开拓市场,长远亦能为香港中成药「走出去」创造优良条件。特区政府会积极向香港中成药业界推广有关措施。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日发布关于简化在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的公告。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批准注册而在香港使用五年以上的传统外用中成药的注册持有人,可透过简化流程,向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成功获审批的中成药可在大湾区销售。 read more
网媒《众新闻》早前宣布将于今日(4日)凌晨起停运,并于昨晚(3日)播出最后的一个节目。该节目除了报道有关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宣誓的情况,更于尾声回顾机构同事过去几年的工作。其中国组总编辑司徒元在节目结束前,称无论前路如何,希望众人保持初心,不要忘记、不要放弃关怀社会及关心身边每一人。而主笔杨健兴在节目结束时亦向观众寄予珍重,指黑暗日子会过去的。 网媒《众新闻》的网站及社交平台现时仍可浏览,不过至昨日起便没有再更新。其主笔杨健兴和总编辑李月华亦曾于记者会公开交代,是次停运决定原因,与《立场新闻》报道文章遭控告为煽动刊物而停运有关,形容这是一个「短时间」的决定。他又指现时营运已不清楚界线,不能够在安全情况下工作。杨强调,至今未有任何执法部门与《众》接触,只是有消息或某些背景人士的文章都曾表达过,网媒将会被处理。 对于《立场新闻》及《众新闻》先后停运,林郑今日表示停运是媒体自己的决定,与新闻自由没有直接挂钩,而媒体有自己的决定和担心,在商业社会来说是十分常见,政府不会打压新闻自由,只依法办事。林郑又指她上任初期开放网媒采访权,而政府新闻处新闻发布系统的登记数字亦有所上升,包括本地媒体增加了5.4%、海外媒体增加了9.5%,反而是内地媒体下降了。 她又指,不认同事件与实施《港区国安法》有关,不能接受有评论指香港新闻自由面临绝迹,因为西方国家的国家安全法远比香港严苛,若媒体停运与《港区国安法》有关,那么西方国家也没有新闻自由。 read more
为应对本港愈趋严峻的第5波新冠肺炎疫情,香港政府计划强制全民检测,并陆续有内地抗疫队来港支援。有内地医学专家表示内地抗疫队主要分布于本港位于元朗、油尖旺、北区、马鞍山等地的检测点,广东省的第三批医疗队支援亦已蓄势待发,据了解,人数或过千人,以核酸检测人员为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表示因应内地支援,预计每日检测量可由20万增至最少30万,并指为有效防疫,内地专家组会继续留港一段时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弩受访指由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派遣的第二批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日前抵港,他们当中的110人核酸检测队将配合特区政府开展核酸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过百名内地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核酸采样队人员昨日(21日)上午开始,在元朗、油尖旺、北区、马鞍山及土瓜湾五个检测点正式投入工作,为香港市民提供核酸检测服务。让检测点由只有约10个检测单位,即时提升至15至17个,加上各承办商已增加大量资源,搭建很多检测仪器,相信可满足现时的检测需求。但对于全民检测,他指以现时人手相信是不现实的,如真的要做,相信是要倚赖国家支持,方可达成。 张弩表示,广东省政府亦正组建第三批医疗队支援香港,工作队人数或过千人,以核酸检测人员为主。他说,虽然暂时还未有更多详情,但现时内地已有很多医院接到指示,并正在做足准备,相信短期内具备全港性大规模检测的能力。 另外,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今日(22日)接受央视访问,表示内地支援香港的检测人员和设备已投入工作,加上即将会有多两个火眼实验室开始运作,预计每日检测量可由20万增至最少30万。而另一间检测机构金域医学的气膜实验室“猎鹰号”于九龙公园体育馆搭建,预计完成后将进一步增加本港检测量。 此外,对于首批来港的内地流行病学专家团,包括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等四人原定周一结束行程,及后延长留港。陈肇始解释,内地专家组延长访港之行,因为本港疫情复杂,专家会协助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追踪等工作。 内地援港抗疫专家组今日继续行程,上午到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听取工作人员介绍中心运作情况。 内地专家组参观时了解了中心的化验样本的检测流程和检测能力,并就遥距诊症和病房运作流程,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访港内地流行病学专家工作小组自本月17日抵港考察,昨日曾到访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后与卫生署官员会面,讨论第五波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分享专家团的初步观察。专家组将会继续留港,并于未来数天支援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至2月28日。 read more
社署收紧院舍防疫安排,下周三起要求所有院舍员工须每7天就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探访人士下月1日起,必须持有探访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安老事务委员会委员李辉今日(22日)表示,近日院舍持续出现确诊个案,支持政府要求院舍员工下周起,核酸检测加密至每周一检,是为了院舍防疫不容有失,但她关注员工用核酸检测套装自行采样,或会影响准确度,建议政府安排专人上门采样,便利院舍运作。 李辉指出,院舍访客大多为院友的伴侣,一般较年长,若要求他们频密到社区检测中心进行检测,以符合探访要求,有一定困难,或会造成不便。 read more
非洲爆发的Omicron变种病毒陆续在全球各地出现,为防患未然,政府今日(2日)公布,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发展,将于下周日(5日)凌晨零时起,把芬兰、加纳、南韩、挪威和沙特阿拉伯列为A组高风险指明地区,并收紧相关抵港人士的登机及检疫要求。此外,政府亦会由下周三(8日)凌晨零时起,要求所有从海外地区和台湾登机来港的转机旅客必须持有病毒检测非确诊结果证明。 政府早前表示会将发现有Omicron输入个案的地区指明为A组指明地区,而现时因应芬兰、加纳、南韩、挪威和沙特阿拉伯,均确认发现Omicron输入个案,故政府将该等地区指明为A组指明地区,并于下周日凌晨零时生效。于21天内曾逗留当地的非香港居民不准入境;而香港居民则必须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及持认可疫苗接种纪录方可登机回港,并在抵港后于指定检疫酒店接受21天强制检疫,期间接受6次检测,并须于抵港第26天到社区检测中心接受强制检测。 另外,新增的转机旅客的登机及检测要求,包括下周三要求所有从海外地区和台湾登机前往香港的转机旅客,必须在登机来港时出示预定起飞时间前72小时内进行的病毒检测非确诊结果证明。有关要求与现时以香港为目的地的抵港旅客的登机前检测要求相同。 政府亦已建议机场管理局进一步收紧转机旅客在香港国际机场逗留期间的安排,包括加强执行在机场禁区内转机旅客可前往的地方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收紧需长时间等候接驳航班的转机旅客的隔离安排,以减低与其他前往海外地区的离境乘客交叉感染的机会。 政府将刊宪更新第599H章《预防及控制疾病(规管跨境交通工具及到港者)规例》下的相关指明,落实上述新增措施。 read more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今日(23日)表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政务助理林颖琪对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正按卫生防护中心指引进行隔离。文体旅局局长杨润雄及副局长刘震每日新冠快测结果均为阴性。 局方指,林颖琪最近一次上班日期为昨日(11月22日),她在工作时有佩戴口罩及遵守有关防疫措施,并每日进行快速抗原测试。她最近没有外游纪录。 文体旅局已为相关办公室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并遵照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建议,安排相关同事接受检测。 read more
本港防疫再优化,今日(29日)起,政府取消检疫令,不再定义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向密接发出健康措施建议;取消「疫苗通行证」安排,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继续推动「一老一幼」疫苗接种。 此外,取消所有社交距离措施,包括限聚令、1.5米餐桌距离及每台人数上限等,口罩令维持不变。取消所有入境后强制核酸检测,海外、内地、澳门及台湾抵港人士,都不再需要在抵港后进行强制核酸检测,改为进行5天快测的健康建议。 read more
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场行政长官选举于今日(8日)顺利完成,候选人李家超获得1416张支持票,高票当选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表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与国际间的往来非常重要,但由于要防控疫情,在出入境方面确实面对挑战,一些防疫措施为入境人士带来不便,但已在防疫和经济活动间取得平衡。 李家超在当选后的记者会表示,未来会与内地部门商讨通关,内地方面始终心系香港利益,相信只要怀着相同目的,就可以找到出路。他期望各界共同努力控制疫情,遵从政府的建议和防疫措施,亦要提升疫苗接种率。 read more
教协日前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狠批,被定性为香港教育界的「最大毒瘤」、香港社会乱象横生的一大祸根,随即教育局宣布终止与教协的一切合作。《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日(9日)再发文,指教协污染三尺讲台,与反中乱港势力「民阵」及「支联会」狼狈为奸,自称是教师工会,干的却是龌龊勾当。香港教育亟待刮骨疗毒式的深刻变革,「教协」这颗最大毒瘤务必要铲除。 文章指出,「教协」长期被香港反对派把持,成为鼓吹「反中」「反政府」的帮凶。「教协」对香港青少年洗脑播「独」,肆意煽动仇恨,将莘莘学子当作向政府施压的筹码和牺牲品。炮制「港独」教材、兜售「黑暴」书籍、鼓吹歪理邪说,「教协」强行向无辜学生植入激进立场。「反国教」、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事件中,他们更煽惑学生抛弃学业和前途,毁坏香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为达到阴险的政治目的,「教协」怂恿包庇「黄师」恣意妄为,将「港独」言论美化为「独立思考」,把「黑暴」鼓吹为「违法达义」,向乱港分子撑起保护伞,纵容暴力四处蔓延。由于「教协」不择手段地煽风点火、挑唆犯罪,约4000名香港学生在「修例风波」中因涉嫌违法被捕,其中接近2000人是中小学生,都处在人生中美好的时节。如此结果,怎不让人痛惜! 文章表示,「教协」自诩「全港最大教育专业组织」,非但不讲半点专业,所做之事还全然背离教育宗旨。打着「专业团体」幌子,戕害香港青少年福祉,将暴力和混乱引入校园,甚至连不知政治为何物的小学生都不放过。「教协」实为教育工作者之耻,也让香港教育蒙羞。作为「支联会」的骨干组织,「教协」在香港社会落得「教邪」的恶名,足见其罪孽深重。 文章强调,香港教育之病久矣。教师、教材、考试、学校、管理乃至制度性设计乱象丛生,「教协」正是罪魁祸首。他们组织编写通识教材抹黑攻击「一国两制」、诋毁特区政府与国家,滥用考评权力在港版「高考」中设置误导性试题,假借「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之名,为「港独」思潮祸乱香港校园大开方便之门,对早应补缺的国民教育大泼污水并极力阻挠,令香港教育久久不能「去殖民化」,反倒深陷「泛政治化」的泥淖之中。 文章反问,香港教育岂可沦为「制毒工厂」?香港青少年怎可充当政治炮灰?香港教育界需尽早剔除害群之马,对涉嫌违法的团体和个人严加惩治,让政治黑手彻底远离校园。如今香港国安法威力日渐显现,反中乱港势力纷纷溃散,「教协」休想轻易「跳船自保」,其罪孽也绝不会一笔勾销。香港教育要正本清源,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务必要铲除「教协」这个毒瘤。只有香港教育身强体健重归正轨,香港社会才有安定繁荣的未来。 read more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前日接受内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访问,她表示,自中央制定香港国安法、完善特区选举制度,以及落实「爱国者治港」等一系列举措后,香港社会已迅速由乱入治,恢复安宁和稳定,并指特区政府会尽快推出非港人的「来港易」计划,方便上海旅客到港旅游。 林郑月娥称,为使三地跨境人员往来能早日有序恢复正常,特区政府一方面会继续严密防控疫情,加快为市民接种疫苗;同时也会与内地及澳门方面继续保持联繫,积极研究在三地疫情受控并且不增加各自公共卫生风险的情况下,逐步有序恢复三地居民的正常跨境往来。 林郑月娥指,本港目前除了受疫情影响外,社会大致恢复正常,市民生活亦已重回正轨。她认为,上海民众到港不用等两地通关,「回港易」让在沪港人免检疫回港,政府会尽快推出非港人的「来港易」,先导计划在广东,其后可延至上海。 五内地办事处重建香港形象 林郑月娥又表示,为恢复内地民众对香港的信心,政府会继续通过五个驻内地办事处,协助内地更全面了解香港的最新情况,重建香港安全、守法、文明、多元和包容的良好形象,为两地在疫情过后逐步重启经济活动和恢复人员往来作好准备;其中,特区政府驻沪办正积极利用多元平台在华东各地展开宣传工作,例如在线上推出涵盖音乐、美食与语言等不同类型的「云节目」,通过介绍香港多元文化重建内地民众对香港的正面印象,以与内地「持份者」加强联繫,做好解说工作。 林郑月娥认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治安情况持续改善,无论是旅游或从商,上海以至世界各地访客的安全将继续得到保障。香港执法部门也会继续保持高度警惕,绝不掉以轻心,加强与社区各界联繫,确保香港的安全和稳定。 积极改善旅游资源改善配套 林郑月娥说,特区政府一直在积极改善旅游资源,改善旅游配套及设施,培育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古蹟和创意旅游项目,以增加旅客在旅游重启后来港的信心。此外,香港近年来也有不少新的文化旅游景点陆续落成。例如2019年初开幕的西九戏曲中心、2019年11月重开的香港艺术馆,以及今年11月开幕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和明年中落成的香港故宫博物馆,政府会继续争取更多盛事和会展活动在港举办。 林郑月娥强调,香港独特的都市魅力,会继续对追求高品质旅游体验的上海旅客有吸引力;而香港各行业期待上海旅客在两地恢复旅游往来时重临香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