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够姜媒体」宣布终止部分业务
继《立场新闻》、《众新闻》、《癫狗日报》等媒体宣布停运之后,网媒「够姜媒体」今日(6日)于社交平台Facebook宣布终止部分业务,包括网台节目、街头访问、特约记者直播等,并会于日内将以上有关影片及群组于其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全面下架。「够姜媒体」表示,其他业务包括市集举办、产品开发、广告合作等其他业务将继续。
继《立场新闻》、《众新闻》、《癫狗日报》等媒体宣布停运之后,网媒「够姜媒体」今日(6日)于社交平台Facebook宣布终止部分业务,包括网台节目、街头访问、特约记者直播等,并会于日内将以上有关影片及群组于其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全面下架。「够姜媒体」表示,其他业务包括市集举办、产品开发、广告合作等其他业务将继续。
现时抵港者入境后须遵守本港疫苗通行证规例,惟有内地网民声称,即使无接种疫苗,来港仍可取得临时疫苗通行证及「蓝码」,可出入各场所和堂食。议员田北辰今早(14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无接种新冠疫苗的入境人士,可获得临时疫苗通行证及蓝码,与外防政策存在矛盾,并已向当局反映有关问题。 田北辰表示,内地虽是低风险地区,但来港后仍有机会受感染。若本地人需完成接种才能进入特定场所,但外地入境者「一针也不用打」,仍可获豁免,观感上「难以服众」。他认为,疫苗通行证不应关乎持有人来自那个地方,抑或疫情风险的高低,而是应减少入境人士在港感染机会,以免加重本地医疗系统负担。 另外,他又提到,即使没有接种疫苗,即使香港人没有接种疫苗,返内地两到三星期后经「回港易」入境,便可以获得豁免,反映「回港易」存在漏洞,令人感到很讽刺,需要尽快堵塞。 read more
旅发局主席彭耀佳今日(9日)出席一个论坛时指,业界对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公布的通关方案表示欢迎,指任何形式的通关都会对香港有帮助。他指,明白通关初时会有数量限制,但期望做好首阶段,待冬奥完结后可再进一步通关。 彭耀佳强调,越多市民接种疫苗,就能越快通关,预料初步通关会带动本地商业活动,有助整体经济。大型活动方面,他表示今年美酒佳肴节已经进行中,但今年并非如以往于中环海滨举行,反而是安排参加者以通行证形式去不同伙伴餐厅,以避免人群聚集。大型活动倒数方面,彭耀佳表示,已就相关防疫措施咨询官方部门,相信市民有能力做好防疫。 read more
本港日均消耗150万个快测包,弃置量约为60公吨。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今日(24日)表示,在高疫苗接种率下,可以针对特定群组精准快测,以减少耗用。 全港学校每日用约80万个快测包,何柏良建议,除非学生上学前有病征,或同校有群组感染,否则可容许已经接种3针疫苗的中学生,以及已经接种2针复必泰或3针科兴的小学生,上学前不用做快测。 read more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今日(14日)在电台节目表示,经历2019年修例风波后,认识到「颜色革命」有机会在香港发生,政府须做好准备,防范任何颠覆行为,以及有人趁国际事件,在香港作出危害香港和国家安全的行为,更要防范本土恐怖主义以及一些「反政府小组」,强调政府已有预案处理。 外交部日前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对佩洛西及其直系亲属采取制裁措施。邓炳强表示,特区政府会全力配合。他指出,本港永远需要提防外部势力,政府会加强国家安全的宣传推广。若有人危害国家安全,无论国籍、身份和地位,特区政府都会严正执法,强调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一同和平发展,而并非「零和」游戏,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没有针对任何人。 警方国安处上周二拘捕社交平台「公务员Secrets」群组两名管理员,指他们涉嫌透过社交平台群组发布具煽动意图的帖文。邓炳强表示,本港言论自由受到基本法保障,如果纯粹是批评政府及提出意见,法律上有免责辩护,一般市民不会误堕法网,待法庭有裁决,就会知道涉案人士作出的是批评还是恶意煽动。 read more
特区政府公布2022年授勋及委任太平绅士名单,889人获颁授勋衔、嘉奖,总人数创回归以来新高。授勋名单中超过30人来自体育界,其中多人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取得佳绩。 获得银紫荆星章的奥运冠军张家朗,自2012年以来代表香港参加国际剑击比赛,取得骄人成绩。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项目中勇夺一面金牌,成为香港首位夺得奥运金牌的男子运动员。 同样获颁授银紫荆星章的何诗蓓,东京奥运会期间打破亚洲纪录,在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项目中赢得两面银牌,这是香港首次在奥运会上夺得游泳奖牌。 (来源:大公报) read more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今日(20日)欢迎广东省政府公布「港珠澳大桥(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港车北上」计划)的最新进展。 广东省政府正在会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按照国务院批覆要求商定「港车北上」政策的实施安排细节,并将根据粤港两地疫情防控要求等因素,争取计划于明年首季公布详细安排,并于年内实施。 运输及物流局发言人说,衷心感谢中央及广东省政府一直以来对「港车北上」计划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已在上月对外公布「港车北上」计划下香港私家车的海关免担保政策,加上这次广东省政府的公布,象征「港车北上」计划已迈向落地阶段。 发言人强调,「港车北上」计划需因应疫情而计划于2023年实施,准备工作已大致完成。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及内地相关部门已敲定实施「港车北上」计划的基本安排,当中包括申请人、车辆及司机资格、逗留时间、保险要求、车辆查验及申请程序和手续等。 「港车北上」计划将允许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毋须取得常规配额下,经港珠澳大桥往来香港和广东省。申请人须持有香港身份证和回乡证,亦必须是申请私家车的登记车主;车辆要是8座位或以下,车长不超过6米,并要领有两地相关车辆牌照。申请人车辆,每次入境内地后,可以连续停留不超过30日,每年不可以在内地累计停留超过180日。 read more
金钟高等法院及湾仔区域法院,昨日(23日)下午2时许及4时许,先后收到可疑信件,警方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到场处理。据悉,两封信分别寄给高等法院暂委法官陈仲衡,及区域法院法官李庆年。律政司晚上发出声明,斥责恐吓法官及司法人员是卑鄙低劣的行为,令人发指。律政司强调,这些可耻行径最近有变本加厉的迹象,特区政府不单止予以严正讉责,更绝不姑息这种违法乱纪及损害法治的恶行,执法机关必定积极跟进,将不法之徒绳之于法。 律政司表示,《基本法》第85条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法官在行使司法权力时,必须依据适用法律和证据处理案件,并会在判决书中全面说明判决理由,体现法官公正无私和独立地依法断案的基本原则。若有人漠视法庭裁决的理据,纯粹因为不满结果而以违法手段企图向法官施加不当压力,不但会徒劳无功,更显示出他们的无知、懦弱和目无法纪。 律政司又指,刑事恐吓法官及司法人员是严重罪行,任何人都不应以身试法,违法者须承担法律后果。 近期发生多宗恐吓法官案件,西九龙裁判法院及沙田裁判法院,本月11日及16日分别收到含有怀疑腐蚀性物体的恐吓信件。律政司司长郑若骅日前发表网志,批评一周内接连发生两起恐吓法官的事件是目无法纪,不能接受。她呼吁社会人士必须尊重司法独立,不应该任意抨击甚至威吓法官的人身安全。 read more
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于昨日(8日)顺利举行,候选人李家超获得1416张支持票,高票当选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今日(9日)下午4时,前往铜锣湾中央驻港国安公署作礼节性拜会,约半小时后离开。中央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副署长李江舟及孙青野等陪伴李家超离开,李家超登车前热情地与大家碰手。 read more
乱港黑手、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被控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等罪,上诉庭昨日(9日)驳回律政司的上诉,继续批准英国大律师Tim Owen代表黎智英出庭抗辩。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今日(10日)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称,「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事?」 梁振英表示,黎智英被控的不是一般罪名,而是串谋勾结外国势力,这种案件竟然可以由外国大律师代表出庭,更荒诞的是,法官驳回律政司上诉时,表示准许英国律师代表黎智英,「有利国安法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邀请英国人为中国香港「发展」国家安全法律了。 梁振英引述《明报》今日报道指,上诉庭强调,「国安法于2020年6月生效,法例实施初期,本港法学理论应该以坚实的基础发展,反映本港坚守法治,并采用国际间的司法标准……」。对此,梁振英提出质疑称,香港没有「坚实的基础」?香港在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上要「用国际间的司法标准」?如果英国的大法官用他们的「司法标准」,开口要我们放人(这是迟早的事),我们就放人了? 梁振英指出,二十大报告关于香港和澳门的部分提到,「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完善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还有「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梁振英表示,香港所有大律师都被上诉庭法官公开打脸,法官在香港的国安问题上以洋为师,以洋挂帅,且看香港大律师公会怎样回应。他又指出,先有部门首长可以保留外国国籍,今有法官的这荒诞话,香港怎么办?高官和司法界不必有国家观念,不必有民族立场吗? read more
警方表示,警务处联合海事处昨日(9日)在港岛西区公众货物装卸区,举行代号为「梯山」的海陆反恐演习,加强各部门的反恐意识、协调和应变能力。 演习模拟有人于西区公众货物装卸区内进行枪械走私活动,企图利用枪械发动恐怖袭击。参与单位包括港岛冲锋队、小艇分区、水警港口分区、西区巡逻小队、西区特遣队及海事处。各部门透过一连串的行动部署及良好协调下,成功制服匪徒,防止了一场恐怖袭击的发生。 警方强调,会继续与各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定期进行跨部门演习,冀望能加强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同时亦提高前线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及反恐意识。 此外,警方指出,市民亦应提高「闪避求」意识,与警方携手打击危害公众安全的暴力罪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