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点票站兼新闻中心公众人士区域已满座
今日(8日)上午10时32分左右,选举管理委员会表示,2022行政长官选举设于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中央点票站兼新闻中心内的公众人士区域已经满座,提醒公众人士请不要前往中央点票站兼新闻中心。
今日(8日)上午10时32分左右,选举管理委员会表示,2022行政长官选举设于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中央点票站兼新闻中心内的公众人士区域已经满座,提醒公众人士请不要前往中央点票站兼新闻中心。
警方于前日及昨日(9日及10日)一连两晚,于西九龙区展开代号「犁庭扫穴」反罪恶行动,突击搜查红磡、旺角及油尖区多间娱乐场所;据了解,行动最少拘捕115人,部分疑犯涉及串谋伤人案及有黑帮背景。 昨晚行动期间,警队「一哥」萧泽颐亦亲临尖沙咀一带督师,并先后到达同袍搜查的夜店及非法赌档巡视,听取同袍汇报行动详情,逗留约两小时后离去。 read more
前保安局局长李少光今早(14日)离世,终年73岁。行政长官李家超、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及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对李少光辞世表示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李家超表示,李少光多年来尽心服务香港市民,在担任保安局局长期间,在维持治安、出入境事务、海关管制、消防、惩教及飞行服务等不同政策范畴方面贡献良多。他深得政府同事和与他共事的社会人士的尊重和爱戴。他2012年离开政府后,仍然热心服务市民,于2013至2018年出任第十二届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继续为国家、为香港社会作出贡献。 李家超说:「李少光是我尊敬的前辈官员,过去在不同岗位共事时,充分感受到他服务市民的真诚和尽心尽力。我对李少光辞世深感哀痛,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邓炳强指,李少光在2003年至2012年间出任保安局局长,亦曾担任廉政专员和入境事务处处长的重要职务,竭力为政府和香港市民服务30多年,贡献良多。他长期负责保安范畴的工作,在维持治安、出入境及海关管制政策方面表现出色,深受政府内外人士敬重。李少光离开政府后仍然关心政事,不时给予宝贵意见,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保安局上下同人对他离世感到极度悲痛,我们永远怀念他。 曾国卫表示,曾在李少光出任入境处处长和保安局局长期间与其共事,在他的领导和言传身教下,受教匪浅,获益良多。李少光一生致力为国家、为香港服务,在多个岗位上都作出杰出贡献,即使在退休后仍心系国家,关心香港,实是我辈学习榜样。 杨何蓓茵说,李少光长期服务香港。他在出任廉政专员和保安局局长前,是一位杰出的公务员。他在1974年加入政府入境事务主任职系,1998年出任入境处处长,在回归初期带领本港的出入境事务,贡献良多。杨何蓓茵衷心感谢李少光对公务员队伍所作出的贡献,谨代表公务员事务局同人对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李少光于1998年获任命为入境事务处处长,于2002年获任命为廉政专员,并于2003年获任命为保安局局长,出任该职位至2012年6月30日。 read more
环保署助理署长梁启明今日(27日)表示,政府计划于明年年底前用两条巴士线展开氢能巴士的试验计划,以比较氢能巴士、全电动巴士及传统柴油巴士,在性能及运作上的分别,希望可以就相关数据设计新能源车运作的基本条件,达至2050年前所有车辆零排放的目标。 梁启明在一节目上强调,政府过去有资助巴士行业,进行新能源巴士测试工作,目前已有巴士公司表示将来会购入电动巴士。他承认当局暂时未定出最后新登记传统柴油巴士的年期,但按一辆巴士最长使用18年推算,可购入柴油巴士的最迟时间为2032年。他说由于新能源车的发展仍在初期阶段,当局承诺2025年前会更新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及更清晰的时间表,以便商业用车转营。 思汇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姚俊业在同一节目说,希望政府短期内能尽快测试电动巴士及氢能巴士的营运模式及可行性,以及兴建基建设施,让氢能巴士可在路面进行测试。 read more
警方今年4月15日在海洋公园站截停一名21岁男子,并在其背囊找到两支气枪及一部对讲机,该男子涉藏有仿制枪械及无牌藏有通讯器材被捕,其后获准保释候查。西区警区重案组第二队人员接手调查案件,经进一步调查及征询法律意见后,该名男子今日(20日)被控以一项「藏有仿制枪械」罪及一项「无牌管有无线电通讯器具」罪,案件将于8月25日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 事发于4月15日,黄竹坑香港警察学院就「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举办开放日接待市民参观,学院开放前,铁路警区人员在港铁海洋公园站巡逻,发现一名21岁姓洪青年形迹可疑,遂上前截查,在其背囊搜出两支并无弹药的气枪及一部无线对讲机。 该男子自称是港台兼职记者,于今年3月入职,正前往警察学院采访,他未能出示记者证,但提供港台临时聘用合约的相片,警员致电他的上司确认身份。被捕人又称,自己在知专设计学院,就读电影相关的高级文凭课程,气枪是前一晚拍摄时使用的道具。 read more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受控,市民热切期盼能够尽快实现香港与内地通关。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今日(3日)表示,本港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本地新冠病毒确诊个案,是时候准备与粤澳重新通关,政府会检视抗疫工作,包括全面检视“香港健康码”系统,令联防联控工作做得更好。 薛永恒又表示,用好科技是防疫抗疫重要的环节,当局会不断探索新科技协助抗疫。 政府专家顾问许树昌今日透露,创新及科技局正研发「过关码」系统,让需要过关回内地的市民使用,预计将成为其中一项通关条件,当中会包括市民的核酸检测报告、疫苗接种记录,及到内地前3星期内的行踪等,并需要实名制登记。许树昌说,内地要求本港的防疫措施尽量贴近内地的标准,包括收紧机组人员、海员及外交人员的豁免检疫政策;医护、检疫酒店及机场员工要隔日接受核酸检测;确诊的住院患者出院后,要在指定地方再隔离14日。 read more
本学年的课程在新冠病毒疫情中大致完成,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昨日(15日)于网上专栏撰文指,莘莘学子的正常课堂学习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用更大的努力去克服种种困难。他深信各位同学在困难之中,更能领略箇中道理,明白幸福非必然,成功须苦干,并培养出感恩珍惜、积极乐观的态度。他希望同学能回顾和反思过去一年的成长经历,继续把握每个扩阔视野的机会,为下一个学年做好成长的准备。 杨润雄指,教育局每个学年都会订下「我的行动承诺」主题,鼓励学校透过举行校本承诺学习活动,并协同家长和其他持份者参与,于校内营造正面氛围,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回顾过去两个学年,以「感恩珍惜‧积极乐观」作为年度主题,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支援,协助学校推动价值观教育,同时希望能在疫情阴霾下的香港,注入一点正能量,为社会带来力量和希望。 杨润雄强调,深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克服成长历程中各种挑战和考验,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 read more
本港新冠疫情严峻,内地多个省市区卫健委陆续通报过去一日发现至少68宗自香港入境确诊个案。上海周二(22日)通报称,前一日新增香港输入的病例包括22宗确诊及1宗无症状感染。北京同日新增4宗境外输入病例,均自香港入境;广东亦多20宗确诊及21宗无症状感染是从香港输入。上述新增个案合计有68宗。 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称,周一(21日)新增32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逾半人自香港入境,包括21名内地民众和1名意大利人。他们赴上海前分别在香港读书、生活、工作或探亲,早前陆续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期间出现症状,经检测确诊。另有一名内地学生到香港读书,返回上海后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 北京新增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方面,涉及3名港人和1名内地人。他们从香港到达北京首都机场,经闭环管理送至集中隔离酒店,期间检测确诊,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广东周一新增22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分别为广州2宗,深圳11宗,东莞5宗,珠海2宗,佛山和中山各1宗。除了广州病例由日本和土耳其输入外,其余均从香港输入。当地另新增27名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其中东莞8宗、深圳5宗、佛山2宗、中山3宗、惠州2宗、珠海1宗来自香港。 read more
深圳口岸9月2日检测出4名跨境货车司机核酸阳性。有关情况已通报香港相关部门,4名司机所到场所已完成严格消毒,密接者已按要求落实管控。 4名司机具体情况如下: 病例1: 男,从事跨境运输行业,9月2日自皇岗口岸入境闭环返港。 病例2: 男,从事跨境运输行业,9月2日自文锦渡口岸入境闭环返港。 病例3: 男,从事跨境运输行业,9月2日自皇岗口岸入境闭环返港。 病例4: 男,从事跨境运输行业,9月2日自文锦渡口岸入境闭环,尚未返港。 read more
(8月23日至25日,由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宣讲团,在港举行系列宣讲活动) 8月23日至25日,由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宣讲团,在港举行系列宣讲活动,旨在帮助香港各界全面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首场宣讲活动23日上午在特区政府总部举行,主题为“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 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等有关嘉宾作开幕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作主旨宣讲。 林郑月娥:“十四五”规划将为香港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表示,感谢中央对宣讲会的重视,国务院、港澳办、法改委等多名官员来港宣讲,内容涉及多个重要范畴。林郑月娥称,国家规划内容一纸千金,“十四五”规划将为香港带来源源不绝的活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香港发展必须与国家紧密相连,依托祖国。面向世界是香港继续成功的基因。 她说,“十四五”规划直接涉及香港的部分,包括第61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部分,以及第31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策略、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分,充分体现中央支持香港,重视港人福祉。港府对于规划有关巩固提升香港竞争优势的表述深感鼓舞,各界反应正面,并向港府提出不少可达致发展目标的建议。 林郑月娥强调,中央对香港关怀备至,自回归以来,香港先后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有了好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执行。在行政与立法互相配合下,港府必定能提升管制效能。 林郑月娥还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成员来自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及国务院新闻办,令宣讲内容可涵盖多个重要范畴。 林郑月娥致辞全文↓↓↓ 骆惠宁: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 (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 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致辞时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专程来港宣讲,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他呼吁香港社会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发展方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 骆惠宁表示,要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发展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加以阐述,体现了中央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香港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的战略考虑。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香港实现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香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香港社会要进一步把握中央新发展理念要求,凝聚广泛共识,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 骆惠宁又提到,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香港之所以拥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经济地位,根本在于拥有连接内地的区位优势和自身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纵观当今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谁也不可能阻挡。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确立,香港正面临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它。我们坚信,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香港一定能够打造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骆惠宁最后指出,要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金钥匙。这一年多香港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发展香港市民的根本福祉,是为了实现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是为了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中央一直十分关注香港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十四五”规划再次明确了香港发展新定位,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现在需要香港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做好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黄柳权:将以前海、横琴等为重点推出更多支持政策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 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在宣讲会上表示,特首林郑月娥在今年5月向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请求,为港府讲解“十四五”规划,他称中央高度重视,委派他和法改委等官员来港向各界交流规划,探讨香港如何参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黄柳权称,全国人大会议今年3月通过“十四五”规划,国家开启全面经济现代化的蓝图,展现国家发展的光明前进,包括提升居民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等。 黄柳权指,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梦”包括香港750万人,强调中央高度重视香港的民生和经济发展、从金融、航运、法律服务及文化等方面支持香港,从体制、平台建设、交流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又指,中央出台互联互通、支持青年就业,未来将继续推出利港惠民的措施,让香港与国家一样有光明的发展。 黄柳权说,夏宝龙早前提出对管治者的五个要求,要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办实事、团结力量等。他指自《港区国安法》落实后,香港能维护国家安全、有利推动各界拨乱反正、由乱转治,有助统筹疫情防控,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充分展示了特区政府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黄柳权相信在林郑的带领下,可团结社会各界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砥砺奋进,在中国第二个一百年之时,一定能实现夏宝龙对香港的“四大期盼”,共享国家的伟大荣光。 宁吉喆:国家给予香港更大支持冀港为“双循环”作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通过视像方式致辞指,长期以来香港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他表示,国家“十四五”期间将为香港发展给予更大支持,相信香港通过不断挖掘新的优势,将在金融服务、数字转型、国际贸易、创新科技,以及绿色发展等领域获得更多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宁吉喆指出,香港一直以来是内地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伙伴,是“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重要外商投资来源地,亦是重要海外融资渠道,有效搭建了内地与世界交流纽带。香港企业为推动内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转型,促进对外开放,提供助力支撑和参考,有力助推内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时,香港同胞支持内地事业发展、脱贫攻坚和灾后恢复重建,获得内地民众广泛赞誉。 宁吉喆提及,过去两年,香港经济社会经历了艰难时期,不过随着香港国安法的深入实施,特区选举制度完善,香港整体形势稳定,态势向前。他提到,今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表现强劲,刚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相信在香港持续防疫控疫及国家系列措施的支持下,香港经济在下半年还将持续恢复。 宁吉喆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希望香港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者,抓住更多机遇发挥更大作用,开创香港发展的新局面。 胡朝晖:内地经济繁荣是香港发展最大舞台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发表演讲,详解“十四五”规划中的香港发展新机遇。他表示,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使之在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篇章。 胡朝晖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香港繁荣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考虑与香港发展的衔接,对支持香港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支持香港做强内功,巩固提升自身优势。他说,香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一系列优势条件,中央坚定支持香港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等。 另一方面,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胡朝晖指出,“十四五”规划实施,需要香港和内地携手推进,香港也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包括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加强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等。 胡朝晖续指,“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内地经济繁荣是香港发展的最大舞台。香港既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又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既能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成为重要促成者。相信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香港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不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周诚君:人民币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血脉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致辞时表示,广东在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非常好,数据亮眼;至去年8月,在所有粤港澳大湾区对台经济投资贸易活动中,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超52%,人民币当之无愧是第一大交易结算货币。 周诚君指出,广东早期提出“腾龙换鸟”策略,即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香港在其中发挥重要纽带和平台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这两年明确提出在对外经济投资贸易活动中,强调“本币优先,本币主导”。他说,香港在东南亚国家中,具备非常强的影响力,香港熟悉东南亚市场金融运行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助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产业升级中,更好的用人民币来实现;放眼全球,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市场,香港有最好的条件,让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市场主体,按照其熟悉的规则、法律、文化和语言,在香港买到最符合其要求的人民币产品, 周诚君表示,一个聪明又理性的市场主体,会想方设法长期保值、规避汇率市场风险,而香港有足够的条件和基础,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增值中心及风险管理控制中心。中央政府除了香港,未给予任何地方同样基础设施的保障。他强调,香港背靠内地、面向全球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基因,那么人民币就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血脉”,呼吁港府及金管局在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上,鼓励市场机构去“深耕”,快速落实“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的使命。 宣讲活动将持续到25日 包括四场重要会议 此次系列宣讲活动还举行两场现场交流活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分别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建设”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作专题演讲。“十四五”规划宣讲活动将持续到25日,共包括四场重要会议,其余三场分别是:●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办的“把握‘十四五’新机遇,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讲座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拥抱‘十四五’,融入‘双循环’”高峰论坛 ●香港青年联会主办的“活力与机遇,共建美好湾区”青年分享会。 除了系列讲座活动,宣讲团成员还将与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座谈会展开深入交流。 read more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3日)早上出席行会前见记者时表示,这星期确诊数仍然高企,每日维持在8,000至1万宗,导致有三成公营医疗服务受影响;而且刚过中秋节,政府会密切留意疫情走势。 李家超呼吁,未接种疫苗的市民不要再犹豫,尽快接种,特别是儿童,过去一周亦有儿童染疫死亡及重症个案。他强调,新冠不是一般流感,而且染疫后亦会出现有「长新冠」后遗症。他提醒市民在防疫问题上不可掉以轻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