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教育局对近日多宗怀疑学童自杀感难过 提醒学校及早识别警告讯号
9月1日新学年至今,本港发生多宗学童堕楼事件,导致4死1危殆。教育局昨日(11月2日)表示,对近日多宗的怀疑学童自杀事件感到十分难过。上月底再次去信全港学校,提醒教师从不同渠道,包括观察学生日常表现、留意学生的作文或周记、了解同学间于社交网络发放的讯息、与家长沟通等,及早识别学生的自杀警告讯号,作出合适回应,及时转介予学校社工、心理学家或其他专业人士。 教育局强调,有为校长、教师及辅导人员等举办关于学生精神健康和防止学生自杀的讲座和工作坊等,今年亦有为全港校本教育心理学家提供“识别及支援有自杀风险的学生”简报和参考资源,推出网站让教师选取合适的资源和策略,以不同形式关顾学生的精神健康等。 香港青年协会上月访问超过3500名中学生,发现四成八学生压力指数偏高,学生最担心是学业成绩未如理想,有超过一半学生出现抑鬱徵状。 read more

中国贸促会会长:工商界应积极助力香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由香港中华总商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香港高峰论坛2022」,今日(17日)于会展中心举行。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致辞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新格局下的区域合作新机遇,契合香港当下发展形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就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担当使命,推动香港继续发挥独特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香港同胞从未缺席,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伟大的祖国是香港永远的坚强后盾。无论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还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祖国都为香港提供全力支持;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香港为祖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工商界应积极助力香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承担更重要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是履职尽责,推动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举措落地见效。中央始终心系香港,在一系列国家发展的战略中,为香港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工商界应积极响应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履行服务香港和祖国内地经济贸易发展的职责,与时俱进,携手并行,用好、用足中央政策和措施,为两地经贸互利合作打造平台,为香港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为香港经济转型发展再添动能,把中央对香港的关怀落实到香港同胞的心坎上。 三是守正创新,推动香港经济实现更好发展。世界正经历百年末有之大变局,工商界应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优良传统,结合香港北部都会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不断加强贸易和投资,拓展各领域创新合作,助力香港找准新定位,打造新优势,合力助推香港经济再次腾飞。 任鸿斌指出,今年是中国贸促会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贸促会将充分发挥开放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致力服务企业,扩大国际工业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read more

香港修例风波至今逾万人被捕近1200人被定罪
香港修例风波至今日(9日)已是第3年,根据香港警方公布数字,由2019年6月9日至今年4月30日,警方于各区示威活动中共拘捕10278人(7537名男子、2741名女子),年龄介乎11岁至87岁。涉及罪名包括参与暴动、非法集结、伤人、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普通袭击、纵火、刑事毁坏、袭警、阻碍警务人员执行职务、藏有攻击性武器等。 香港警方已检控2850人,占被捕人27.7%,涉嫌参与暴动、非法集结、伤人、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普通袭击、纵火、刑事毁坏、袭警、阻碍警务人员执行职务、藏有攻击性武器等。当中被控暴动罪的有约765人。 另外,截至今年4月30日,2866人已经或正在司法程序处理的人士当中,其中1502人须承担法律后果,包括1194人被定罪、298人须签保守行为、6人被判照顾或保护令及4人藐视法庭(民事程序),其余人士的司法程序仍在进行中。 read more

香港政府公布首届会财局咨询委员会成员任命
政府今日(29日)公布财政司司长根据《财务汇报局条例》(第588章)就首届会计及财务汇报局(会财局)咨询委员会的任命,任期由2022年8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为期2年。 成员如下:陈锦荣、张頴娴、冯星航、刘富强、罗君美、罗富源、连少冬、刘殖强、吴锦华、陶荣博士、王芳、杨玳诗。 除财政司司长委任的成员外,首届咨询委员会的组成亦包括会财局主席及行政总裁。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咨询委员会的委任成员包括会计业业内人士、会计服务使用者和其他持份者。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及实际经验,咨询委员会将为实施新会计专业规管制度提供真知灼见,并且担当会财局与业界之间的重要桥梁,协助会财局有效地履行各规管职能。 新会计专业规管制度将于202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制度下,财务汇报局将改名为会财局,并会成为全面而独立的会计专业规管和监察机构,履行扩大的法定职能,包括向会计师发出执业证书;为会计执业单位和本地公众利益实体核数师注册;以及对会计专业进行查察、调查和纪律处分。该局亦会协助推动会计专业的发展,以及监督香港会计师公会(公会)执行其各项法定专业职能。 为协助会财局在新制度下就会计、核数和核证等多个范畴执行规管工作,政府成立法定咨询委员会,就关于会财局任何规管目标及任何职能的政策事宜,向会财局提供意见。咨询委员会的委任成员在将于2022年11月1日生效的《2022年专业会计师(修订)条例》下,亦将获赋权在公会理事会选举中就候选人的提名作出附议。 read more

食环署提醒处所更新验证程式以读取顾客第3针记录
食环署今日(24日)表示,署方已更新「验证二维码扫描器」流动应用程式,以供使用者读取第3剂新冠疫苗接种纪录的更新二维码,呼吁处所负责人尽快更新。若顾客选择携带其第3剂新冠疫苗接种纪录,更新「验证二维码扫描器」流动应用程式将可读取有关纪录,以利便处所负责人履行有关指示及让顾客进入相关处所。 当局呼吁处所负责人须尽快更新「验证二维码扫描器」流动应用程式:Android流动装置为3.9.0a版本、iOS流动装置为3.10.0版本,以读取已打第3针顾客的疫苗接种纪录二维码。 根据《预防及控制疾病(规定及指示)(业务及处所)规例》(第599F章)下的现行指明及指示,处所负责人在检查顾客是否符合有关接种新冠疫苗的要求,即已完成接种第1针时,须使用政府提供的「验证二维码扫描器」流动应用程式扫描顾客载有新冠疫苗接种纪录的二维码,减低新冠肺炎传播的风险。 read more

香港特快公屋编配计划今起接受申请 同步推绿置居青富苑蝶翠苑货尾
公屋轮候时间再创本世纪新高,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攀升至6.1年,苦等公屋市民今日(19日)终迎喜讯。房屋署的「特快公屋编配计划2022」今日起接受申请,计划主要提供不受欢迎单位,如凶宅或邻近垃圾房的单位,今年提供约2000个单位,申请截止日期为8月8日,最快9月可拣楼。 另外,今年计划亦会推售「绿置居2019」青衣青富苑和柴湾蝶翠苑货尾单位,暂会提供188伙,少部分更是逾400平方呎的大单位,同样由今日起至8月8日接受申请,何时选购单位则日期有待公布。 「特快公屋编配计划」单位分布于各区,惟大部份是受欢迎程度较低的公屋单位;房署指部份单位无论在环境、交通等属理想,但当中有部份单位曾「涉及不愉快事件」,或层数、座向、单位的设计等较为逊⾊,例如位于屯门的宝田村及天水围天恩村(一期),单位内的洗手间较其他公屋单位略为细小。 申请者须依据其公屋申请的认可家庭人数,并按个别单位的编配标准,在可供拣选单位名单中拣选。申请者可同时申请「特快公屋编配计划」及以上绿置居单位。 根据房委会最新资料,青衣青富苑和柴湾蝶翠苑同属「绿置居2019」计划的推售屋苑,出售3年后,分别仍有至少180和8伙货尾单位,但估计未计算后期的挞订单位,预料整体推售的单位数会较现时公布的多。青富苑单位售价介乎99万至252万港元,而蝶翠苑单位售价则介乎106万至185万港元。 read more

百日咳重复感染风险高 曾祈殷吁成人优先及恒常接种疫苗
本港百日咳风险仍不可忽视,过去两年分别有22宗及2宗呈报。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近日表示,过去两年百日咳个案下降,可能是因市民疫情下戴口罩,阻截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由于百日咳患者可重复感染,他建议本港成人,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高危群组,优先及恒常接种预防百日咳疫苗。 数据显示,香港百日咳个案数字由2016年的31宗攀升至2018年的110宗。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王君玲指出,约四成半个案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均未完成百日咳疫苗接种;约四成个案为18岁以上成人,当中超过八成患者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 曾祈殷表示,感染百日咳后,抗体无法提供长效保护,患者可重复感染。此外,外国有研究显示,新冠患者中有一成至一成半同时感染百日咳,相信因为病毒感染后会出现细菌感染。 曾祈殷提到,目前本港儿童分阶段接种3剂包括百日咳的混合疫苗,之后再接种3次加强剂,虽然疫苗保护力会随时间下降,但绝大部分成人均无需再接种;而1957年前出生的人士,未受相关疫苗接种计划涵盖。曾祈殷建议本港的成人,尤其免疫力较弱的高危群组,优先及恒常接种预防百日咳疫苗。 王君玲指出,百日咳传播力比新冠肺炎、流感更高,在未有接种疫苗的人口中,1个百日咳原发病例可平均感染14至17人。百日咳不只是跟婴幼儿有关,50岁以上均属高危一族。 read more

香港昨日3.71万市民打疫苗 逾444万人已打首针
本港新冠疫苗接种计划自2月26日展开,昨日(24日)已是第211日。截至昨晚8时,政府已为参与计划的人士接种共约851.12万剂新冠疫苗,其中444.13万人完成第一剂疫苗接种,406.99万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 截至昨晚8时,过去24小时共有约3.71万人接种疫苗,当中约4200名市民接种第一剂科兴疫苗,约8100人接种第二剂科兴疫苗;约有6700名市民接种第一剂复必泰疫苗,约1.81万人接种第二剂复必泰疫苗。 政府昨日公布,玛丽医院、伊利沙伯医院和屯门医院3间公立医院将由下周三(29日)起设立新冠疫苗接种站,以方便在医院覆诊的病人和访客,特别是专科门诊的病人,在覆诊时即时接种复必泰疫苗,无须预约。 read more

《立场》及2前高层被控煽动罪押明年2月25日再讯
警方国家安全处剑指《立场新闻》,昨(29日)以涉嫌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拘捕7人,其中6为《立场新闻》高层或前高层,另1人则为正在还押的前《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警方国安处今(30日)落案控告起诉钟沛权、林绍桐及《立场新闻》各一项「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国安处亦向涉案公司派递检控书,通告该公司违反上述罪行及要求有关公司派代表出席提讯,案件下午在西九龙裁判法院提堂,林绍桐因仍留院缺席。全部被告今天暂时毋须答辩,《港区国安法》指定法官、署理总裁判官罗德泉把案件押后至明年2月25日再讯,期间钟林2人须还押。今天缺席的林绍桐,预料明天(31日)将被带上庭应讯。 今天被控的3名被告,依次是Best Pencil (Hong Kong) Limited、钟沛权(52岁,无业)及林绍桐(34岁,编辑)。林绍桐在开庭时仍然留院,至今日下午6时许,其代表律师称他可以出院,但由于时间关系,他今天最终没有到庭。而首被告今天亦没有派代表出席聆讯。控方称公司现时唯一董事蔡东豪不在香港,而2名相信有份打理该公司的员工,包括行政主任及助理总编辑,均拒绝签收出庭通知。至今天下午1时35分,控方把出庭通知送抵公司位于观塘的办公室。控方认为出庭通知应被视作成功送达。 3名被告被控于2020年7月7日至2021年12月29日期间(包括首尾两日),在香港,一同串谋和与其他人串谋发布及或复制煽动刊物,即具以下意图的刊物:引起憎恨或藐视中央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或激起对其离叛;激起香港居民企图不循合法途径促改变其他在香港的依法制定的事项;引起对香港司法的憎恨、藐视或激起对其离叛;引起香港居民间的不满或离叛;煽惑他人使用暴力;及或怂使他人不守法或不服从合法命令。 控方今天申请将案件押后8星期,以便进一步调查,并确定会否检控其他人士。控方称,需时检视林绍桐的电话,又透露警方昨天(29日)到《立场新闻》办公室搜证,获取了新的证据,包括6箱文件、62部电脑及27个电脑储存装置。 2名被告并不反对控方的押后申请,并为2人申请保释。惟控方认为根据法例,若被告缺席聆讯,法庭无权处理担保申请。不过,裁判官认为控方说法不合逻辑,决定仍听取其保释申请。裁判官听罢陈词后,最终驳回2名被告的申请。2人均放弃每8日被带上庭覆核保释申请的权利。 至余其余被捕人士,除正还押的陈沛敏外,其他人陆续准保。其中何韵诗于下午5时45分步出西区警署,她站在门外让一众传媒拍摄后,便与助手及前议员陈志全登车离去。 警方正继续追查事件并通缉涉案人士,《立场》其他前董事亦为目标,据知,被通缉人士包括资深传媒工作者、前中央政策组高级顾问练乙铮。而《立场》创立人兼董事蔡东豪,日前已遭警方通缉。 被捕的钟沛权、周达智、吴霭仪、方敏生、何韵诗、林绍桐(34岁至73岁),前5人为《立场》前董事,林则为署任总编辑,涉嫌提供平台发布煽动性文章,违反《刑事罪行条例》第9及10条串谋煽动意图罪,警方昨搜查他们的住所及《立场》位于观塘的办公室。据悉,林绍桐即时辞任署任总编辑一职。至于陈沛敏则为钟沛权的妻子,她因曾在《立场》撰文,昨早在大榄惩教所被捕。有消息指,《立场》其他部分董事不在港。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回应指,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故不会评论,但她强调并非整顿反对派媒体,纯粹只是执法工作,重申香港是法治社会,有法必依,执法行为不会因为机构或个人身份而改变,亦非针对个别立场的团体。 被问到何谓发布煽动刊物,以及对已认识多年的方敏生被捕有何看法,林郑指煽动是法律语言难以即场解释,称不会表达对某被捕人士的看法,重申言论自由并非没有制约,并批评有人以新闻作包装而进行违法行为。她又指,每次发生类似事件,均有西方机构及政府妄下定律,更要求港府释放被捕人士,斥有关行为是漠视法治的行为,不分是非黑白。 read more

梁子超料逸葵楼有多个传播源忧疫情快速扩散至全港
葵涌村逸葵楼爆疫,昨日起连封5天,居民须每日强检。消息指,葵涌村逸葵楼及映葵楼今日(22日)增逾77宗初确。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表示,按照目前扩散速度及人数,不是只由一名超级传播者引起,相信受感染的接触者已再持续将病毒传播出去,涉事楼宇内,估计已存有多个传播源,故出现继发式传播,以「一代传一代」方式急速爆发。 梁子超形容,目前最大隐忧是当局的围封行动有所延迟,有关个案曾走出社区,涉及数十人的行踪难即时全部追查到,致第五波疫情有机会高度扩散到全港。他认为,港府应呼吁市民留家,并进一步加强检测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