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 全文

李家超政纲简介会实录

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将于5月8日举行,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今早(29日)举行政纲简介会,并且邀请地区及基层代表出席。他公布,政纲有四个纲领,第一是强化政府治理能力;第二是土地和房屋供应方面提速、提效、提量;第三是提升香港竞争力;第四是建立关爱社会,重视青年发展。以下为李家超政纲简介会实录全文: 4月29日上午11时,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李家超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同为香港开新篇」政纲简介会,邀请地区及基层代表出席,黄芷渊主持。 一、李家超简介政纲 各位市民、出席今天会议的朋友,感谢大家今天收看和出席我的政纲简介会。我邀请了许多地区和基层代表,因为我是关心地区和基层,所以很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人士。过去三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宝贵意见,探访了基层家庭,拜访了不同组织,他们给我机会解释施政理念,同时给了许多意见,特别感谢许多选委和不同界别人士,他们很关心我的选举。我感谢每一位给意见的人士,及竞选办同事马不停蹄、不辞劳苦同我一起做选举工程,见大家收集意见,共同与我写成今天的政纲。 但我必须强调,政纲毕竟篇幅有限,纵然有些范围未能全部涵盖,不表示我不关注,我会用其他机会向大家解释在其他方面我的想法和工作。当然,我若成功当选,在日后的施政报告里会详细一一交代。 我的政纲已经印好了(展示),欢迎大家拿来慢慢看,也会用网上版本,希望大家花点时间看我的施政理念。 我希望用今天的时间同大家扼要讲政纲的四个纲领: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土地和房屋供应提速、提效、提量,提升香港竞争力、强调持续发展,建立「关爱社会」、重视青年发展。 纲领一,强调强化政府治理能力。我要提升管治能力,增强政府的执行能力,团结各界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奠定稳固的基石,让我们向前发展时无后顾之忧。 提升管治能力方面,我第一是强调行政和立法关系,我们要有良性互动,多些沟通协作,确保在立法会解释清楚施政理念和措施,得到立法会支持,共同为香港做事。我会经过政府架构重组、完善政治委任官员设置,让政府工作更加有效。架构重组方面,我对衔接政府的方案是倾向性态度,但有些环节我还要同特区政府商量下,包括特首办的一些岗位等。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同现届政府充分沟通,也感谢他们表示予以配合。无论沟通后的方案如何,必会公布细节,按所需程序去推进。当然,必然会在立法会充分讨论。 我会强化政策研究和统筹能力,因为任何政府的措施都必须有充分的政策研究基础,执行时要通过不同部门,统筹能力必须强化。 我会增强政府的执行能力,加强团队精神,以结果为目标共同解决问题。我会要求做领导的官员在问题初期酝酿时主动介入,作适当指导和指挥。我会就指定工作制定目标,让各部门和同事知道某一领域的进度和结果如何。 我会加添一个新的「应急动员机制」,在现有动员机制基础上,希望若须对付新的危机,新的动员机制会确保有一个肯定的动员公务员人数数目及时间性要做到「零差别」。简单说,新的动员机制在风险评估方面若要求某个级别,我将要求不同部门提供一个指定数目的公务员、集中指挥,让我们可即时应对危机,在数目和时间上都做到最肯定、最好。 我会团结各界一同解决问题,特别是社区,我会加强在地区基层的组织和团体的联系。我会在18区成立地区服务和关爱队伍,建立系统性的义工网络,确保我们要动员时在数目、人员能力和背景等有充分认知,可发挥最大力度。 我会广泛吸纳人才进政府不同岗位和组织,包括咨询架构等。同时,我会奠定一个安稳的基石,让大家可无后顾之忧向前迈进,包括在不同领域做全面风险评估,确保有有效预案,提高安全系数。 当然我也会履行基本法下23条立法的宪制责任,适时推动有关工作。 大家可看到,我会通过提升管治能力、增强政府执行能力、团结各界特别是社区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保护网」,无后顾之忧全力向前。 纲领二,土地房屋提供方面,全面提速、提效、提量。第一,要精简程序;第二,加强统筹;第三,用多元多方法寻求发展;第四,基建先行。 精简程序方面,我现在会提倡一个新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这是创新思维,我们会针对某些公屋项目,若其建造期间如有一栋或两栋建好,但因其他配套未到位通常不会开始入伙,但我会批准入伙让轮候市民有选择。若TA希望优先解决居住环境和面积、不介意未有充分提供配套(如交通、购物不便),我会让其提早上楼。目标是希望缩短(轮候)时间,约1年左右。 另外,我会全面运用市场力量加快做基层。我会精简行政或法律程序,确保与时并进。我知道现届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正在想修例方案,但我希望在不同环节和程序可精简,别重叠,与时并进,在需要时提出修例改善环境和政纲。 我会运用创新科技加快建筑,如用MIC(集装箱组装)、BMI(电子化申请、文件、审批过程等)。 加强统筹方面,我会成立由司长级官员领导的两个组——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前者以工作为目标,包括审视和研究创新思维的「公屋提早上楼」计划,看哪个项目可执行此计划,我也会要求该工作组在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第100天提交初步报告看在哪些方面可进行的工作方案,达到提速、提效、提量建公营房屋。后者要审视整个造地(由生地变熟地、由熟地变到建造房屋)整个过程涉及的部门、流程,看如何整合和统筹,确保每个环节提速提效提量,政府部门除了是监管者还是促成者,所以我对该工作组有很高期望。 我会多元、多方面发展,「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都是我们很大的计划,不但提供大量土地,也是很大的载体,让我们规划好建成香港作为宜居和发展的优质城市。这两大计划我们会出全面审视和部署,我也会留意其他领域可做啥,包括绿化地带等。我们强调同土地持有者共同开发土地的重要性,当然若有适当情况需要运用《收回土地条例》也会考虑。但我强调社会共同解决问题,我也看到很多持份者很积极提供解决方案。 我会主张基建先行,因其带动不同活动产生最大效益。在基建项目上确保达到最高的协同效应,特别是与深圳、大湾区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谋划好同深圳的基建对接,我也会审视各个铁路的建筑建议,尽量推动它们发展。 在土地房屋供应方面,要做到提速提效提量,将要通过精简程序、加强统筹、多元多方法发展、以基建先行为原则,来整体谋划。 纲领三,提升香港竞争力、持续发展,包括: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其优势,发展香港成为创科中心、带动经济转型。 我会以「北部都会区」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成立部门专责就其规划和发展作全盘考虑,让大家知道短、中、长期如何让北部都会区成为宜居、宜业、有保育、高质素的生活区;也会利用该都会区同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产生协同效应。 我会塑造香港成为文化之都,推动多元创意经济发展。我也会利用好法治优势去强化不同的法律服务,特别是区域法律争端解决中心。我也会做好一向香港多元发展的优势,让香港在多方面自由发展。 在政纲里,这六大主轴我是详细交代了不同的政策目标,如在金融中心方面有9个政策目标,大家可细心查阅。 但我想解释,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三个考虑。首先,固有优势如何巩固、强化、提升,如我们是离岸人民币中心,如何做大做强、帮助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等,都需利用固有优势去强化和提升。 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新的机遇激活发展,将经济提升到新台阶。我们会建造国际创科中心,无创科就无未来,毕竟全世界都以创科为目标、不进则退,香港不会等也不能等。我们会在创科上全面发展,通过创科在不同领域创造新经济,工业可再工业化,不同领域可提升价值。例如塑造文化之都,这既是国际的也是大湾区的文化之都,香港已定位发展成为中外文艺交流中心,我们两文三语、同世界充分接轨等优势,把艺术和其他活动带来香港,「文化之都」目标是大湾区和国内有任何展览、文艺表演首选香港,这也是我们利用新机遇创造另一个新高峰。 第三点更重要,我们的优势是香港的独特性,别无他地。香港面向国际,同国际连接、包容,紧密的沟通,我们会继续加强香港国际城市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内地作为我们的「腹地」,我们有内地的机遇,因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将来世界经济活动最大引擎,这得天独厚的优势需永远记住和发挥好,在国家和外国都没其他地方同时有连接世界、进入内地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桥梁的优势,我们会用好。在增强竞争力上,我强调各方参与,有信心在此优势下会有市场、资金和人才。 纲领四,建立「关爱社会」,重视青年发展。包括:优化医疗护理,重视安老助弱,提高教育元素,重视青年发展。 医疗护理方面,目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强化医管局应急机制,确保应付另一危机时该机制可在时间上「零交接」,动员人手方面有肯定性和可靠性。我也支持医管局扩展和增加人手,尽量利用新的应用科技提供服务,包括遥距医疗。我也认为中医发展对香港整体医疗系统有积极作用,如应对疫情时知道中医可防范轻症变重症、重症变死亡,中西医一起治理也有许多新空间可考虑;事实上注册和表列中医约有1万人,西医1.5万人,加起来的人力相当重要。 当然,确保市民健康发展,基层医疗系统建设很重要,因除了治疗,最重要的是管好身体健康,免于不必要病痛。基层医疗的好处是可在基层层面市民得到许多有效信息、知道自己身体状况,大家一起管理好身体,特别是防范高血压、糖尿病等,加上家庭医生制度,许多人在身体管理和整个社会健康管理上帮助很大。 我重视安老和助弱,提出一个解决跨代贫穷的试验计划,其理念是在我探访基层家庭时,单亲妈妈和读中学的大儿子同我交流时,感到他的学习环境、条件、机会均不理想。我提出一个试验计划、千人计划,帮助1000个住在劏房的初中生,让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设计一些方案和计划帮助他们,包括设计一些活动、培训的可能性、增强他们自信心和实行规划,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资助;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希望成功的青年企业家或管理人才可做这1000人的导师。该计划为期两三年,每年都作检讨,也会定目标去衡量计划成果并改善。 我会落实合「并长者生活津贴」,让其只需符合基础的生活津贴审查即可拿到高的生活津贴份额。我会优化「长者社区照顾服务计划」的服务券,更好提供在家的安老服务。我会检讨外判制度,确保承办商的员工付出努力后得到应有的薪酬。我会改善劳工待遇和居住环境,提供一些高质量就业机会,通过刚说的提高竞争力方案创造一些更有质量的岗位,也在刚提及的在土地房屋供应工作之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教育方面,我重视将教育的内涵提升,特别是教师专业操守和培训,因教师是许多学生学习榜样,为人师表如何做到更专业,我会很重视。 我会提高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推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计划,这也是配合我刚说的提高竞争力,让学生完成课程后,除了学术方面知识也有一些应用技能即时符合市场、企业工作需求,直接让企业有人才,没有配对方面问题。 我更会推动「终身学习」的文化,因科技对于香港、世界的冲击,会让不同岗位有不同需要,所以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确保生活质素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文化。 我会向青年发展方面做多工作,首先制定青年政策和发展蓝图,提供更多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培育爱国爱港新一代,增加他们在国际或内地的实习机会。 通过医疗护理、重视安老助弱、提升教育元素、重视青年发展,我希望建立一个「关爱社会」,青年可实现梦想。 我宣布参选时提出的三大施政理念: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目标、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奠定香港发展的稳固基石。这都贯彻在我刚介绍的政纲里。 各位市民,我参选行政长官最大的推动力是我对香港的信心。我深信香港经过过去三年的困难和磨练,会变得更有活力,我们奋发自强、重新出发。香港会是一个安定、稳定的社会,会多元、包容、充满希望;我会带给大家一个会做事、做成事的政府,我会以诚恳态度多聆听沟通;我会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同为香港开新篇。多谢大家! 二、观众提问环节(谭耀宗主持) 谭:有朋友问「是否会为社区管理建立一套官民合作的长久机制?在地区管理方面加入更多熟悉区情的地区人士参与,更有效地将民间社团力量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 李:多谢谭sir和这个提问。这个建议绝对正确。我很重视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为社会服务,当然政府有领导作用,我们会带头鼓动社会力量,但最终解决问题和落实政府措施,地区发挥很大作用。首先地区可解释政府政策,第二可协助政府推行政策,而更重要好的是地区可让市民得益最大。抗疫行动已充分表明地区网络在推动整个抗疫工作时发挥的效力,如我派物资包时感受到地区包装和派发的团结力量。 我的概念是不仅要将这些力量团结起来,还要将其系统化。所以刚讲的政纲提及,除了增强同地区联系外,还要建立18区社区服务和关爱队伍,我会系统化及恒常化该网络,以确保遇到抗疫或一些不幸灾难事件时,动员时有多少人、他们长处和技能是啥,可以做的事变得更有把握;平时则可做些关爱服务,如照顾长者、推动慈善活动等。 更重要的是,建立这个网络后,联系和沟通更有效,政府也知道社区需求、更加贴地。其实建立这18个服务关爱队与我刚说的理念一致,共同解决问题、同为香港开新篇。 (现场鼓掌) 谭:一位朋友关心房屋,问「房屋仍是香港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新一届政府如何着手?」 李:房屋问题的确是社会极度关注的问题,我探访不同人士或组织,收集的意见房屋占绝大多数。这也是解决不同问题的钥匙,如扶贫方面公屋供应起关键作用;房屋也会让家庭和谐、变得有希望,青年发展因有安居之所可更加全面。 但房屋问题蹉跎了20多年,我们有很多大辩论,讨论了很多方案,但我觉得政府必须坐言起行,我的理念是提高政府执行能力,提速提效提量,精简程序、有效统筹,创新思维提出「提早上楼计划」。方案可继续讨论,但必须行动,这也是我建立两个组去跟进工作的理念和目的。 我深信会带给大家有执行力的政府,其将在精简程序和统筹工作上做到成绩,在提速提效提量上让大家见到实际成果。 谭:有人问「在围绕提升香港竞争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何新的举措?」 李:我在政纲里提及的「六个主轴」,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很多融入大湾区、加强香港竞争力,方向已经很清晰了。当然,融入大湾区不同领域,刚介绍了创科很重要,我们有许多优势。包括基础研究,将其转化成产业和商品已有很好成绩,但更重要是产业化及有完成产业链,所以大湾区正是香港与深圳等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的强大机遇。另外我刚说的将香港发展成「文化之都」,正是大湾区带来的机遇,利用好大湾区接轨国际,香港前途无限。 在帮助不同人士进入大湾区、特别是青年,首先要提升青年「装备」自己,让其有竞争力、有理想、更明白如何设置个人生涯规划;再者,提供许多资讯予有希望进入大湾区的企业和人士,让其更了解发展机遇在哪、若有疑虑怎寻求资讯,在大湾区利用现有港人或企业提供有效资讯,这方面都要努力,已有许多人在做,也有许多很贴地的方法。这正是「同为香港开新篇」,大家共同帮助不同领域的人发展大湾区机遇。 谭:有人问,你三大理念中提及「以结果为目标」,怎样平衡「程式主义」和「以结果为导向」间的关系?对于当前部门与部门间衔接不畅的问题有何解决思路? 李:刚提的就业,必须强调要增加本地就业的机会和优势。刚说的「香港发展成为创科中心」正是要加强本地就业,将本地青年培训成为STEAM人才正是将其能力配对到香港一些企业需求的学生及人力资源。我说的「终身学习」也是加强人们竞争力,让香港就业更成功,每一个新的职位有更多含金量、发展量等元素。所以在就业方面,当然要用好大湾区发展空间,但本地就业要做好,教育、整体培训方面都要做好。 至于结果为目标与程序不违背,程序的目的是确保达致一个较肯定的结果,但多年来,我们的做事方法、市民期望均已改变,如何与时并进、优化程序?简单说,十多年前没人讲手机,做事方式已改变,这种过时的程序难道不检讨吗?相信大家很认同,要符合程序,但更要经常记住,要有结果才能真正让社会和市民受惠。 另外,我刚提出的很重要一点,政府部门有监管,确保所有行业依规矩做事,也有责任做促成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程序和发展、改善市民生活并不违背,只是需要与时并进检讨一些过时和重叠的程序。我很有信心当选后,政府部门会认同我们在程序上作检讨,因为每个公务员参与政府工作都希望做出成果,让市民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的确是为了市民福祉。所以在理念一致下,我对于精简和改善程序而又达到结果,我是很乐观且很有信心。 (现场鼓掌) 谭:本来有些问题要问,但因时间关系问到这里,以后还有机会,多谢! 李:我们合个影吧,这么难得。 (李家超持政纲与谭耀宗合影)(完)

陈冬:坚定走好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道路

在美国“民主峰会”前夕,香港中联办联同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今日(9日)在外交公署举办“透视民主真谛坚定民主自信”座谈会。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致辞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宪法确立的民主价值和理念,同样适用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为香港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广阔空间。宪法与基本法保障香港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开启了香港民主的新纪元。中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引领香港民主开辟光明前景。 以下为陈冬讲话全文: 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这是很长时间以来西方体系之外,由一个大国作出的有巨大实践支持的民主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我在香港工作这几年,看到一个现象,总有一些国家、有那么一部分人,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不是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善意地看待,而是戴着有色眼镜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甚至恶意攻击抹黑。在这里,我希望他们多花一点时间,认真读一读《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这份重要文献,从中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民主既能唤起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也常常被少数国家当作政治工具谋求私利、蛊惑人心、推行霸权。民主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不是某个自我标榜民主国家的专利。我们了解到,美国将以视频方式召开所谓的“民主峰会”,这是固守冷战思维,以一已私利在世界上煽动意识形态对立和矛盾,制造新的分裂,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美国自身民主劣迹斑斑、乱象丛生,却以所谓“民主灯塔”自居,唯我独尊,排斥异已,煽动分裂对立,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于人,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主探索充满傲慢、偏见和敌视。借民主之名,行破坏民主之实,这是对民主精神最大的亵渎和歪曲,香港也深受其害。今天中联办、外交公署联合举办座谈会,就是摆事实、讲道理,透视民主真谛、破除话语霸权、坚定民主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实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民主国家,任何别有用心的人否认或诋毁都是徒劳的。 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确立的民主价值和理念,同样适用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为香港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广阔空间。 一是宪法与基本法保障香港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开启了香港民主的新纪元。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更能看清楚,谁真正希望香港民主发展。铁的事实表明,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根本没有民主可言。总督是英国直接委任,华人长期被排斥在管治架构之外,香港被占领近40年后的1880年才有首位华人担任立法局非官守议员作点缀,1926年才有首位华人担任行政局非官守议员,政府要职长期都是由英国人把持。在回归过渡期,港英当局假借“民主”之名,单方面对香港政治体制作出重大改变,其实质并不是给香港什么民主,而是培植代理人,企图阻碍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有效管治。殖民统治的本质决定了英国不可能在香港发展真正的民主。 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民主发展,宪法和基本法构建了香港民主制度,保障香港居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并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发展。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能看到,香港回归后民主空间大大扩展,民主权利前所未有,民主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二是反中乱港势力极力破坏香港民主进程,民主被扭曲、被异化。美国长期以来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干涉香港事务、破坏香港繁荣稳定,妄图搞垮香港,否定“一国两制”,遏制中国发展。反中乱港分子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发动街头政治,挑起社会撕裂,煽动对抗情绪,制造政治极端化,不断阻挠破坏香港民主发展,妄图夺取香港管治权。比如,公然挑战香港民主发展的宪制安排,发动持续79天的非法“占中”。比如,滥用议事规则“拉布”,阻挠政府依法施政,仅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瘫痪立法会内委会运作长达7个月,14部法案被拖延,80多部附属法例得不到处理。再比如,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前夕,延续修例风波暴力冲击,发起大规模打砸抢烧,集中制造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黑暴恐袭,11月6日何君尧在竞选现场被当众刺伤,11月11日路人李伯被泼油烧至重伤,11月13日清洁工罗伯被砖头砸死,11月17日理工大学被暴徒占领。他们企图用暴力裹挟民意、操控选举,夺取管治权。试问谁要这种丧失人性的民主?又是谁策动了这道泯灭良知的“美丽风景线”?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反中乱港势力正在抵制破坏立法会选举。 为了险恶的政治目的,被通缉的逃犯罗冠聪竟然被奉为“民主峰会”的座上宾,这不是对美式民主的最大讽刺吗?大量事实警醒我们,反中乱港势力竭力阻挠香港民主发展,不仅冲击宪制秩序,破坏法治根基,损害政府管治,甚至发展到了暴力恐怖,危害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种异化和被扭曲的民主祸害无穷,将把香港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是中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引领香港民主开辟光明前景。针对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中央审时度势,坚持依法治港,在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之后,进一步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使香港民主发展重回正轨。新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结合香港实际,着眼香港社会整体和根本利益,选举委员会人数从1200人增加到1500人,立法会议席由70席增加到90席,选委会界别分组得到优化,增加了基层、地区、同乡社团、内地港人、全国性团体代表等。“爱国者治港”绝不是要搞“清一色”而是“五光十色”。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所说的那样,新选举制度充分彰显了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 今年9月19日,香港成功举行新选举制度实施后的首场选委会选举,整个过程依法、公正、有序,选出的选委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为爱国者施展才干提供了宽广舞台,有153个候选人,将竞逐90个议席。我注意到,有香港媒体评论称,“这种参选态势是香港回归以来不曾有的新风貌”。可以预见,新一届立法会产生后,优质民主、实质民主将得到体现,行政与立法的关系会体现基本法要求,广大市民会得到更多福祉。 当前,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民主发展正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任何人、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阻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香港市民一定能行使好当家作主的权利,“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一定能行稳致远,东方明珠一定能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

张勇:坚持宪法原则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今日(4日)是“国家宪法日”,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合办以“宪法与‘一国两制’”为题的网上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今日发表致辞,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宪法日”。3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我高兴地看到,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每年都举行“国家宪法日”的纪念活动。今天,很荣幸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围绕“宪法和‘一国两制’”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明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过去的几十年,“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东方明珠璀璨依然,正展现出更加光明的未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许多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法律司法、从社会生活到交通往来,特别行政区与国家、与内地其他地区应当建立的制度衔接和有效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时至今日,“一国两制”的丰富实践已经使我们有经验、有条件、有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正在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这一时代命题的内涵,就是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断健全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机制,用制度体系维护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核心是准确把握“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这句话,追根溯源,还是要从宪法当中寻找答案。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坚持宪法原则,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有很多方面,具体到“一国两制”实践,我认为,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宪法根本法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是立国之本。几乎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有宪法,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部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实践中,至少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宪法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宪制依据。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第62条第十四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作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宪法效力及于特别行政区。正所谓“国家主权所至,宪法效力所及”。 二是宪法是基本法的立法依据和效力来源。宪法第31条还规定,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据此,1990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香港基本法,对香港特区实行的各方面制度作出规定。 三是宪法为基本法的适用和解释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通过基本法的同时,专门作出一项决定,明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香港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符合宪法的”。宪法和基本法的内容是有机的统一,适用和解释基本法要以符合宪法、实施宪法为基本前提。 宪法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一国两制”事业建基于宪法、源自于宪法。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首先要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第二,坚持单一制原则。 国家结构形式是调整国家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它决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来源和分配模式。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中央对整个国家拥有主权权力和全面管治权,地方权力源自于中央授权。我国是单一制国家,这一原则在宪法中有充分的体现。宪法序言第11段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3条第四款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第89条第四项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单一制原则在基本法中也有重要体现。香港基本法第1条就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12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此外,基本法中有关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命等条款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单一制原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基本准则。深刻理解并在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过程中切实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各项制度机制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中央全面管治权和特区高度自治权的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62条具体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十六项职权,其中最后一项职权规定:“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这些规定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主权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在“一国两制”方针的确立及其实践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现行宪法,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国家宪法中确定下来;1985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关于批准中英联合声明的决定,确认了国家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实行的基本方针政策;1990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香港基本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在香港特区实行的各项制度;2020年5月和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作出两项决定,建立健全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几十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为构建“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作出过数十项决定、决议和法律解释,专门制定了多部重要法律。可以说,“一国两制”事业从伟大构想到生动实践,再到各方面制度机制的构建完善,都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棵“生命之树”,使“一国两制”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要继续依靠和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为“一国两制”提供更加有力的宪制支撑和保障。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港。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香港从回归之日起,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照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实施管治,与之相适应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得以确立。”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行政区的有效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特别行政区回归以来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央始终把特别行政区放在依宪治国的总体格局中审视和把握,始终坚持依法治港,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例如,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多次立法解释,阐明基本法条款含义,稳妥解决了特别行政区政制发展、居留权、行政长官任期、任职宣誓以及国家豁免等重大问题,解疑释惑,定分止争。再例如,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授权,有效解决了内地与特别行政区之间“一地两检”等管辖权问题,促进了人员交流、经贸往来和共同发展。特别是近两年,面对“修例风波”带来的危及国家安全和“爱国者治港”等重大原则的严峻复杂局势,中央审时度势,始终坚持法治原则,严格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定程式,运用“决定加立法”、“决定加修法”等法治方式妥善应对,稳妥处理。 宪法和基本法确立了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要继续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向前发展。 第五,坚持宪法监督。 宪法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宪法监督制度是保证国家主权统一和法治统一的基本制度。宪法第62条第二项和第67条第一项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宪法在特别行政区能否得到尊重和实施、基本法在特别行政区能否得到全面准确地适用和遵守,这是“一国两制”下宪法监督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重要方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行政区有特殊性,也有共同性。比如,在立法权监督方面,我国实行统一而分层次的立法制度,下位法不得抵触上位法,地方立法和部门立法必须符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合宪性和合法性审查。这一宪法监督制度同样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立法,香港基本法第17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但同时,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在审查范围和纠正方式上,对特别行政区立法作了特殊的安排。 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宪法监督制度同样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甚至抵触宪法和基本法的问题,以保证新构建的制度机制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 以上“五个坚持”既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也是在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过程中需要坚持和恪守的宪法原则。“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这同样适用于“一国两制”事业。只有不断地推进“一国两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发挥好法治化制度体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才能确保“一国两制”行得稳、走得顺、走得远,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过去两年,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确保“爱国者治港”的选举制度日臻完善,这些都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生动实践。正是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香港特区开启了由乱到治、由治转兴的新的发展时期。我相信,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在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轨道上,坚持宪法原则,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制度机制,开创“一国两制”事业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