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业:过年前禁晚市堂食致命已作最坏打算
因应疫情急剧变化,政府昨日(5日)紧急宣布星期五起食肆晚6时朝5禁堂食,「限桌令」亦重新收紧。中小企食店联盟召集人林瑞华今日(6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政府措施严厉程度是出乎意料,今次禁晚市堂食在过年前,影响不少公司的团年饭,影响较以往禁堂食更致命。他又估计禁令可能最少延续一个月,横跨农历新年,不少业界已作最坏打算。
林瑞华指,假如7日内无不明源头个案,政府检讨时应放宽措施,例如晚市可到晚上10时。假如禁令持续,亦希望政府可推出抗疫基金支援业界。
因应疫情急剧变化,政府昨日(5日)紧急宣布星期五起食肆晚6时朝5禁堂食,「限桌令」亦重新收紧。中小企食店联盟召集人林瑞华今日(6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政府措施严厉程度是出乎意料,今次禁晚市堂食在过年前,影响不少公司的团年饭,影响较以往禁堂食更致命。他又估计禁令可能最少延续一个月,横跨农历新年,不少业界已作最坏打算。
林瑞华指,假如7日内无不明源头个案,政府检讨时应放宽措施,例如晚市可到晚上10时。假如禁令持续,亦希望政府可推出抗疫基金支援业界。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9日)起至本周三在湖北武汉进行访问行程。她早上先到港资武汉亚心总医院与医护交流,希望透过与湖北省成立高层合作,总结抗疫经验。 (林郑到港资武汉亚心总医院与医护交流) 林郑月娥一行先后参观了医院空中救援高架直升机场以及医院自购救援直升机“亚心一号”,新冠疫苗接种中心、备用新冠患者专用负压病房,并与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交流。林郑月娥还向前线抗疫医护人员赠送锦旗,感谢他们在抗疫期间的艰苦奉献。 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表示,武汉医护人员的付出,不只令内地人士和港人感动,亦展现国家在突如其来公共卫生危机中对世界有担当,体现制度优势。她认为,到目前都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能做到内地的抗疫工作,希望透过与湖北省成立高层合作,总结抗疫经验。她同时指出,本港实施严格隔离措施,由内地回港的50多万人次都“零感染”。 林郑月娥又说,希望本港经过两年政治考验,回到“一国两制”正轨后,可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指港企日后不应只投资地产,亦要投资在医疗健康领域。 林郑月娥参观期间,武汉亚心总医院总经理谢兆基向她介绍医院设备和疫情期间工作。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医院董事长谢俊明,以及湖北省副省长赵海山亦在场。 林郑月娥还会到武汉的智能车企业考察,下午拜会省领导,出席鄂港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和见证签署合作备忘录。 read more
高铁香港段周日(15日)恢复运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今日(12日)见传媒时表示,高铁运营初期每日出售上限1万张车票,北上及南下上限各5000张。会视乎需要,检讨直通车服务。 林世雄提到,高铁在下周日恢复短途服务,途经福田、深圳北、广州南,并增设广州东站。广州东是繁华商业区,高铁开通以来不少人都希望能接驳前往广州东,相信服务受市民大众欢迎。而在西九龙站附近有景点,有M+、香港故宫,对高铁服务增吸引力。 林世雄指,长途车服务会视乎西九龙复运情况及按旅客需要调整,暂无复运时间表。 read more
2023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将于今年6月及9月分两个阶段接受报名。其中,丙类(其他语言—2022年11月)科目于今日(27日)起接受报名。其他语言科目考试费为每科697港元,立法会虽已通过拨款由政府支付2023年文凭试考试费,惟有关安排并不适用于自修生。 拟报考有关科目的自修生,必须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条件,包括曾应考文凭试,或相等考试;于2023年1月1日计算,已足19岁;或非修读文凭试课程,但已修毕或于2022/2023年度正在修读由考评局决定为等同中六之课程。另外,以自修生名义报考的考生,不得同时以学校考生名义报考2023年文凭试。 丙类科目2022年11月考试设有六个其他语言科目,包括:法语、德语、印地语、日语、西班牙语及乌尔都语。考生报考2023年文凭试的丙类科目,将与其报考甲类及乙类科目的数目综合计算,总数不可超过八科之上限。考试的成绩暂定于2023年1月下旬发放。 read more
政务司司长李家超说,本届政府在未来6、7个月,最重要是办好两场选举,下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引入理性、良性竞争,属于高质量的选举。 李家超接受电台节目访问时说,他相信新一届立法会将变得相当尖锐,但会是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议会。他指出,新一届立法会议员虽然会考虑所代表的界别利益,但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他们将共同为香港做建设,相信会有妥协及取捨的地方。 他称,新议会需要时间磨合,以往议会主要涉及几个大政党,当局主要针对六大版块作解说及探讨问题,但新议会一定不止六大版块,相信会带来新衝击,对公务员而言,工作量亦会大增。 另外,李家超指出,自己属纪律部队出身,较愿意面对困难及解决问题,同时重视执行的结果,亦重视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精神可令各人各司其职、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大家亦不计较个人得失,以整体利益为依归,如有团队精神,便可提振士气。 李家超表示,现时公务员团队的士气不错,特别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公务员都希望能做到事。 read more
积金局主席刘麦嘉轩今日(29日)发表网志,指出自雇人士对强积金的意识近年持续提升。自政府于2020年推出「保就业」计划后,参与强积金计划的自雇人士,由2020年4月的21万5千增至2020年10月的22万9千,参与率在半年间升了5个百分点,由73%上升至78%。而截至2021年12月底,数目再增至超过23万1千,参与率达8成。 刘麦嘉轩表示,在推行一些保障就业措施时,利用强积金纪录可简化行政程序。例如「保就业」计划其中一个申请资格为自雇人士须持有「自雇人士强积金户口」,而「临时失业支援」计划的申请人如有强积金帐户并作出授权,政府代理人会从强积金受托人直接取得强积金帐户的相关资料以便审核有关申请,简化申请手续和缩短处理时间,令申请人更快获得援助。 刘麦嘉轩指出,留意到零工经济兴起,越来越多打工仔成为自雇人士投身「斜杠族」。根据法例,年龄介乎18岁至64岁的自雇人士,不论有关入息多少,都必须参加强积金计划。他们并须定期(可选择按月或按年)向强积金计划作出供款,供款额为有关入息的5%,但受最低及最高有关入息水平1的限制。换言之,即使入息低于最低有关入息水平,自雇人士仍必须参加强积金计划,但就毋须供款,直至入息超过最低有关入息水平才须供款。 刘麦嘉轩鼓励自雇人士额外作自愿性供款,进一步壮大退休储备。假设一名自雇人士由25岁开始作强积金供款,每月收入$18500,其后收入水平每年只按通胀调整;又假设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为4.3%,透过复息效应,估算该名自雇人士于65岁退休时滚存的强积金约有$756000。同样条件下,如果该名自雇人士每月按收入作5%额外自愿性供款,估算于65岁退休时的强积金增加至$1512000,退休时便可得到更稳健的保障。 read more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今日出席仁济医院第五十四/五十五届董事局交代就职典礼并致辞。卢宠茂表示,新冠疫情危害全球人民健康,香港亦不能幸免。作为新任医务卫生局局长,上任的当务之急,是循证抗疫,以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以控制感染,遏止新冠重症及死亡个案,以及最重要的是确保我们的医疗系统不会崩溃。 卢宠茂提到,政府要确保防疫措施不会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太大的影响,以期社会经济可以稳步复常,逐步恢复香港与内地及国际的联系。 卢宠茂指,医务卫生局要推动本港医疗系统与时并进,继续变革求新,好使我们可以在人口老化、医护人手不足、以及新发疾病出现的大环境下,继续保障香港市民健康和提升市民生活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要利用香港作为国家国际窗口的重要角色,推动大湾区的医疗创新及合作,在建设好“健康香港”之余,亦致力融入国家“健康中国”的发展大局。 read more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今日(26日)表示,近日有国际榄球赛事出现播错国歌及错误显示国歌名字等事件,牵涉国家和香港尊严,不能接受。他表示,亚洲榄总主席亲自来港向特区政府解释和道歉时,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已表达不满和愤怒,对方承诺采取更严密措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杨润雄表示,至于会否就该事件向奥委会投诉,将视乎本港警方的调查结果。他指出,港协暨奥委会发出有关国歌国旗指引,主要目的是讲清楚要求,帮助运动员应对同类情况,认为运动员有责任维持香港尊严,遇有问题时提出抗议,又指播国歌是庄严时刻,相信运动员会专注和及时反应,若有运动员未能符合指引,会先了解情况和听取解释,再决定如何处理。 read more
“未来五年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会全力以赴,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好,努力建设一个关爱共融、多元发展的香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港接受记者采访,就未来施政重点、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话题谈了思考。 管控风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30日在北京会见李家超时说,你爱国爱港立场坚定,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不同岗位上都履职尽责,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中央对你充分肯定,也充分信任。 “非常感谢习主席对我的信任和肯定,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是一个很大的责任。因为中央的信任、主席的信任,我更要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李家超说。 在今年5月8日举行的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中,李家超高票当选。5月20日,中央政府任命李家超为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于7月1日就职。 他表示,未来五年,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要居安思危,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总而言之,新一届特区政府会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多年来累积的问题。 他表示,在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要用好这五年,建成一个稳固的基础,“之后我们就可以向上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 对香港住房问题,李家超表示,会全面提速、提效和提量,即缩短整体供应时间,压缩土地开发、房屋供应方面的程序,增加供应量。 关于就业,李家超说,会开展教育和培训课程,让年轻人提升竞争力;鼓励年轻人放宽视野,扩大就业范围,尤其是抓住机遇前往内地,按照自身兴趣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李家超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问题。他说,香港当前既面临住房、就业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面对新问题,要充分分析、科学论证,弄清其关键点,并针对关键点去想办法。 他强调,要确保香港有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可能威胁香港的各种危机。未来五年将确保香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竭尽所能谋求香港的整体利益。 “在我看来,香港的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李家超说,新一届特区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促进发展,让市民受益,令长期困扰香港社会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 过去25年,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巩固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国家作为最坚强的后盾,是香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李家超说,香港能够突破困境,并且进一步向上提升,既有自身人才、制度以及市民团结等优势的支撑,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李家超表示,香港作为国家整体的一部分,“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 他说,香港是连接内地与国际的一条有效桥梁和通道,应尽可能利用好独特优势,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李家超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有四个传统中心和四个新兴中心的定位。香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八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依循这个方向,更好、更快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他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例分析,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既可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作用,又可使香港受益,机遇无限。因此,特区政府一定要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特区的定位“做好做大,发挥出来”,这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步伐”。 回顾“一国两制”香港实践,李家超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初心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过去的25年,“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落实。 “虽然也经过一些风风雨雨,但是香港在经历每一次挑战后都变得更有韧性和活力。”他说,“我们要把香港搞得更成功,在整体发展和国际声誉上迈上更高的台阶,这是推进‘一国两制’最关键的一个目标。” 李家超特别强调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他说,做好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立法工作是香港特区的宪制责任。“我们会做充分的法律研究,确保本地立法可以处理好未来可能涉及的国家安全风险。” “只有筑牢底线,香港才能全面向前发展。”李家超说,香港国安法、新选举制度为香港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环境,让特区政府可以全心全意地做好施政工作,对此要倍加珍惜、长期守护。 大湾区为香港青少年带来更多机会 “同建关爱共融社会,增加青年向上流动机会”是李家超竞选政纲中的重要内容。他提出,要制订整体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为青年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设定不同政策目标,协力帮助青年向上流动。 李家超十分重视香港年轻人的就业。 “年轻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接受培训,不管在工程方面做技工,还是对体育方面有兴趣,抑或想做厨师,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培训,经过基本教育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他说。 李家超鼓励香港青年扩大就业范围,按照自身兴趣选择发展路径。他说,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机遇很多,香港青年在这些城市可以获得就业等方面的支持,还有不少实习机会。 李家超真诚希望香港青少年既对香港感到骄傲,也对国家感到骄傲。既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海外听。 “年轻人要更了解国家经历的困难和艰苦,这会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李家超说,这样他们就会为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李家超表示,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来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通过电影、媒体等方式来增进年轻人对国家的认同,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年轻人亲身体验国家的发展进步。 “当国家取得重大成就时,香港年轻人也会有自豪感。”他举例说,前不久国家航天员执行探索太空任务,香港人都为这一成就感到自豪,因为香港也有大学为国家的太空任务作出贡献。这会让更多香港年轻人有参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来源:新华社) read more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今日(13日)在社交媒体发文,引述资深传媒人阮纪宏先生昨日文章,呼吁“新特首须关注长居内地的港人”。梁振英指出,长居内地的香港人,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先行者、实践者和促进者,但他们遇到有待解决的难题,特区政府责无旁贷,要全面大力支持内地港人。 梁振英指出,过去反对派和他们的支持者要和内地割裂,百般阻挠特区政府促进和内地的融合工作,高铁站一地两检就是一例。现在时移势易,确实需要行动起来了。香港人在内地工作生活面对的问题实在不少,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就是子女在教育制度和课程上的衔接问题和学费高昂问题。 梁振英称,内地是香港人在香港以外最大的经济和生活平台,上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有多达37万香港人(即约20个香港人就有一个)长期在内地生活。今天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的职位一般比较高,换句话说,内地为相当多的香港人提供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向上流动阶梯。同时,内地的产业结构较香港齐全,可以为香港修读理工科的青年人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避免毕业后在香港出现学历和就业的错配问题。 梁振英认为,有人说,在内地长期工作的香港人不交香港税,为什么要特区政府提供服务?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看法。香港人在内地工作,是香港综合价值的体现,而且是促进香港产业的境外发展,对香港对国家,意义都远大于交税。也有人说,如果向长期居住在内地的香港人提供服务,那生活在外国的香港人又如何?我认为长期在外国生活的香港人,大多数已经取得当地国籍,严格来说,也已经放弃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因此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梁振英表示,香港要在全国继续受重视,用习主席的话说,就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至“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要达到这些要求,香港人在内地的工作和生活必须得到特区政府全面和大力的支持。这事有迫切性,因为内地发展一日千里,“苏州过后冇艇搭” read more
今日(20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接受电视台节目访问时表示,本港创科发展面对的问题,是缺乏完整的创科生态圈,要改变目前的局面,必须跟大湾区其他城市互相配合,同时亦要推出措施吸纳人才。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在创新科技上,投放资源,但暂时未见有显著「回报」,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指,在整个创科生态圈而言,除了上游的基础研究,还有中游的成果转化以及下游的产业发展。而香港以往在科创方面一直强调基础研究,却忽略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以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科生态圈。 在孙东看来,香港地少人多,劳动力相对较贵,这就决定了香港不可能什么都做,而是只能选择那些真正适合香港发展的产业去做。而其他的产业,香港可以跟大湾区其他城市相互配合,做到产业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 过去数年,香港竞争力相对周边地区没有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加上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吸纳人才,孙东认为,短期内香港需要推措施「抢人才」:「我们需不需要拓展一下创科实习计划,我们现在要加强一些海外大学的学生来香港实习,比如科学园、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应科院等等,每年都要加大从海外来香港实习的人数,特别是我们本地香港的孩子、在海外读书的人能否尽量让他们多点回流。」 孙东又表示正与创新科技署商讨简化申请创新及科技基金的程序及通过奖学金,将本地毕业人才引入到中小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