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祈殷:「假期效应」导致确诊减少仍需观察未来反弹


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近一年半,教育局正逐步协助中小学推广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今日(8日)在电视节目中表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何谓国家安全,并应培养学生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责任。他又指,教师只要正面教导学生,就不需要担心误踩所谓的「国安红线」。 杨润雄提到,国家安全教育与国民教育息息相关,一定要培养学生有国民意识,他们才会肩负起一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他提到,超过9成中小学已成立小组或设有专职人员,负责统筹与国家安全教育有关工作。另外,至今有超过13000名教师已参与国家安全及「宪法与基本法」教育培训课程。 read more
民建联妇女事务委员会周二(9月28日)举行「如何打击校园欺凌行为」圆桌会议,表示接到多宗有关子女受校园欺凌的家长求助个案。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在会议上强调,教育局一直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并对行为「零容忍」。香港校园欺凌问题一直相当严重,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公布的《跨国评估学生能力计划》,香港学生在学校遭受欺凌的普遍程度为29.3%,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然而,在校园欺凌问题上,政府多年来的态度永远是口号多于实际行动,在预防、处理、通报及问责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缺陷。 两大盲点致「零容忍」变「宁容忍」 校园欺凌背后往往是复杂成因,许多欺凌者或许未曾预料到个人一时兴起行为会对他人造成难以预计的伤害,部分欺凌者甚至曾经也是受害者,因曾经欺凌事件未得到妥善处理而留下心理阴影,转而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不同个案的结果更是迥异,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受害者不堪重负而自杀。特区政府最早于2005年由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的李国章提出「对校园欺凌事件零容忍」的取态,但细看政府所作所为,「零容忍」更像是敷衍公众的口号。 首先,特区政府往往认为,只要增加一定经费、聘请足够驻校社工,而无须强制校方通报欺凌个案,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价值观教育,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然而,这反而促使学校对欺凌事件「诸多容忍」,因为它们大多会为了校誉而淡化事件,尽量避免外力介入。 其次,特区政府常常强调,教育局发布的《学校行政手册》及学校通告已经为处理及预防欺凌事件提供清晰指引,例如《学校行政手册》提到学校须以「教育、辅导和保护学生」角度处理欺凌事件,亦列出「学校处理欺凌事件流程图」,订明学校应该按照程序介入及跟进云云;然而,有关指引并无法律约束力,即使教师与校方处理方法未必适切,但也无须问责。 政府被动,校方保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季康2019年初曾发表研究报告,当中涉及探讨香港欺凌问题,以及事件对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影响。同年他接受媒体采访,提到仍没有确切原因解释香港校园欺凌事件高比例的现象。但他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香港学校态度相对较被动且保守,不少学校拒绝接受调查,或不信任学者。究其原因,不过是香港学校竞争激烈,校方担忧欺凌事件曝光后,影响来年收生表现和学校声誉。而教育局十分强调校本管理原则,将责任推卸给学校,如此一来,欺凌现象更难以防止或解决。 陈季康的研究发现,台湾针对校园欺凌有一套更加完善的通报机制。学生如遭遇校园暴力,则可拨通24小时反霸凌通报专线,社工通报学校,并成立调查小组。根据台湾当局制定的《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准则》),校方接获通报后必须立即组成「霸凌因应小组」并在三日内召开会议,成员包括曾参加社会公众或辅导培训的教师代表、学务人员、辅导人员、家长代表及学者,有时学生代表亦会参与处理。而一旦确认属于欺凌事件,便会启动辅导机制;若性质严重,学校需立刻向警方、社政机构或检察机关寻求协助,并依法处理。 《准则》又规定调查期限为三个月,亦订明校园欺凌的定义及类别、处理欺凌事件流程建议,接报后的调查程序必须透明清晰,学校更不能以「校本自主」为由拒绝外间机构介入事件。相比之下,香港教育局几乎将处理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及非政府机构,而作为最直接接触欺凌事件当事人的学校,则因诸多顾虑难免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学生有谁可以依靠? 根据立法会文件,在审核2021至22年度开支预算管制人员对财务委员会委员初步书面问题答覆中,教育局局长回覆立法会议员郑泳舜的查询时提及,在2020/21学年,当局采用旧有资助模式及新资助模式学生辅导服务的预算总开支为4.92亿元,超过八成公营小学已聘用驻校注册学位社工;另一方面,社会福利署由2019/20学年起于全港460多间中学实行「一校两社工」的安排,并相应增加督导支援,相关服务涉及修订预算为7.55亿元。 「这个做法值得肯定,但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能单单只靠社工,社工虽然可以提供情绪支援,但最终如何处理个案,老师和校方的做法也很关键。」香港救助儿童会倡议助理经理吴淦濠表示,驻校社工往往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资源去了解学生情况。 香港救助儿童会早前发布「Young Voices」报告,发现近1/4学生担心被欺凌或曾遭受其他儿童或青少年暴力对待。吴淦濠曾经就此撰写《青少年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一文,提到尽管教育局已经透过不同方式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加强教师在预防及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等等,但从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见,有关措施似乎未能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例如,有学生反映老师和社工都无法有效处理欺凌问题,因为「开玩笑」和「欺凌」之间的差异往往难以区分,校方可能爱莫能助。 吴淦濠建议,政府和学校在检讨和完善防范校园欺凌的政策之前,「不妨先聆听学生的声音和意见,例如可以定期透过问卷调查了解校内情况,以及让学生参与制订和建立校内的欺凌举报机制及处理投诉程序,确保相关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私隐和信任程度上都能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read more
律政司今日(27日)举行《基本法》法律论坛,并发布律政司出版的首套《基本法》资料读本《基本法起草材料及案例精选》。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发表讲话,指出对于「一国两制」事业来说,2022年是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年份,首先是香港回归祖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是「一国两制」由国家方针政策付诸具体实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施行的第25个年头,其次2022年也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40周年,是国家宪法公布施行并在宪法中创设特别行政区制度40周年。 沈春耀表示,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和海内外各界都很关注「一国两制」的实践走向,常有人提出「一国两制」今后是否会有变化、会有什么变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理解好、把握好、坚定不移与全面准确之间内在的、辩证的关系,对新时代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有重要意义。 沈春耀表示,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对香港来说应该关心的不是「一国两制」方针会不会变,而是怎样全面准确把「一国两制」方针落实好,必须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要把坚持「一国两制」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都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我们绝不能允许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和破坏的活动。 沈春耀提到,「一国两制」在香港已经走过了25年,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人们自然会想到今天、想到未来、想到再过25年会怎么样,邓小平同志当年曾多次明确回答过,充满了对「一国两制」明确的信心。 沈春耀指出,实际上五十年只是一个形象的讲法,五十年后也不会变。前五十年是不能变,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变。只要我们始终坚信「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持续地、充分地显现出来,「一国两制」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越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国两制」未来会怎么样关键是要看实践经验、实践效果,如果「一国两制」实践表明他是成功的、是有效的、是得人心的,「一国两制」事业就一定会行稳致远。 read more
澳门一家四口确诊感染新冠肺炎Delta变种病毒后,当局由大前日早上9时起启动为期3日的全民核酸检测。随着检测计划顺利结束,当地的临时检测站于今(7日)早9时关闭。 截至昨晚7时,累计约69.5万人接受采样,澳门政府争取今日内完成所有样本检测,化验室人员通宵工作,加速处理样本。 澳门卫生局指,临时检测站今早关闭后,常规检测站会继续开放,当局设有宽限期,赶不及检测的市民可前往检测。 read more
八达通2022年第一阶段消费券(即今年4月7日开始发放的消费券),今日(16日)发放尾期1000元。若作未能领取,即合资格消费额未满4000元,由于已过计算日期限,该尾数将收回。 至于8月7日及10月1日发放的第二阶段消费券,八达通用户直至今日仍不能拍卡收到尾数。原因是本阶段合资格消费额4000元,截数日为11月30日,最早到12月16日才可领取尾数1000元。至于最后计算合资格消费额为明年3月31日,最迟9月30日领取尾数,否则该1000元消费券将收回。 顺便一提,政府今日同时发放「公共交通费用补贴」,市民凭八达通拍卡,到「补贴领取站」或指定便利店等,也可领取补贴额。 read more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早上岀席“健康城市联盟大会”致辞表示,新冠疫情至今近两年,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挑战。不过,她指香港近月持续本地零确诊,市民生活大致回复正常,经济逐步复苏,她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市民遵守防疫措施及中央政府的支持。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在抗疫上取得成就,是确诊个案全球最少的城市之一,并无採取“封城”措施,跨境国际交流继续,她相信在疫情过去后,香港能汲取经验成为更健康的城市。 第九届健康城市联盟国际大会由健康城市联盟中国香港支部主办、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将于今日至周五在香港线上举行。逾150位专家将进行发言,探讨如何构建疫情下及疫情后的智慧健康城市。 read more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25日)在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教师培训课程主讲,题目为“按《基本法》规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宪制地位”。林郑月娥表示,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不难理解当香港有人鼓吹国家分裂、“民族自决”、“港独”时,会引来全国人民有强烈反弹。 林郑月娥说,中央落实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与当年推行“一国两制”是同出一辙,反映中央关心香港。她强调,只要香港保持繁荣稳定、不变形不走样,“一国两制”可能不需要再改变,但仍有地方需要完善。 林郑月娥指,行政长官是整个特区的首长,地位高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但各方会互相配合及制约。她说,近年很多所谓追求民主的人士称行政长官不是由一人一票产生,是“中央政府亏欠港人”,有关概念是错误的。根据基本法第45条,行政长官是在本港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以行政长官为首的行政主导体制非新创,香港回归前的首长一直都是港督,但亦从来没有选举或咨询过港人。 在问答环节回应教师提问时,林郑月娥提到,作为行政长官今届好像特别苦,在“黑暴”期间特别焦虑、开心时间不多,担心不知会发生何事、会有人命伤亡等。但她提到任内开心时间都不少,以重置教大运动中心为例,协助解决问题有满足感。 林郑月娥指出,新设的公民科是要让学生更掌握三个核心元素,包括国家近代发展、“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及国际形势,否则学生未来的竞争力会受损。她说,受社交媒体等因素影响,新一代慢慢不重视一些中国人的家教及美德,但“做人要有一些底线”,期望教师可以多加着重培育学生。 此外,对于有意见认为官员离地,林郑月娥说,部分批评正确,官员应该多接触机构及市民。对于有教师问及行政长官连任的任期应否增加,林郑月娥回应指,暂时未有一位行政长官能担任10年任期,看不到有需要改变现时的连任机制。 read more
「志史鉴今砥砺前行:从改革开放到大湾区建设」研讨会今日(7日)举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特别重要,是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点。 陈茂波指,去年大湾区人口超过8600万,生产总值近两万亿美元,过去几年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跨境交通基建陆续落成,两地往返方便,有利区内经济加快融合。他又指,香港是内地企业首选的国际融资平台,截至今年7月底,有约1400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一半,以市值计更占超过八成,去年底有超过600间内地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反映内地企业对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陈茂波表示,香港过去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未来发展也必定紧扣国家发展机遇,随着大湾区进一步融合,香港发展不应局限于香港本身,应以同心圆的视角,以大湾区一份子为本位,以贡献国家建设为己任,积极贡献力量。 read more
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今日(22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政府应尽快购入专供儿童使用的复必泰疫苗。 何柏良指本港目前自行抽取复必泰疫苗指定份量为5至11岁儿童注射,但药厂本身已分别推出专供婴幼儿及儿童使用的疫苗,亚洲多地亦已采用。他呼吁政府尽快采购儿童疫苗,确保剂量准确,又建议政府及早与药厂商议,采购将推出的新一代疫苗。 read more